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三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平行论坛(二)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9-06-01 12:00:03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程静静)2019年5月26日下午14点至17点第三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开放与发展研讨平行论坛2在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105教室举行。本场演讲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国贸系教师周记顺老师主持,来自厦门大学的戴淑庚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姜超、西南财经大学的易正容、山东财经大学的王明益、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纪江明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报告,来自各高校的参会学者以及经济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报告。

第一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厦门大学的戴淑庚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资本账户开放会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吗》,他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文献回顾、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构建、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及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六个部分。戴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在放松资本管制以后,均不同程度遭受资本大规模流出入的冲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资本账户开放问题再度引起重视,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逐渐成为共识,然后戴教授对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风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进一步采用TVP-FAVAR方法构建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其中包括96个变量构建的7个指标。在构建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之后,戴教授通过资本账户开放影响金融机构、资产价格、出口波动以及政府部门的机理分析、以及基于SV-TV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指出适度地资本账户管制和渐进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仍然是最近一段时期的良策。资本账户开放水平的提高强化了跨境资本流动的顺周期效应,大规模 的资本流出入必将导致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如果一国(或地区)金融市场深度或者监管水平不高,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因此对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后期政策实践,建议通过实时监测的跨境资本流动情况因时、因势采取行动,做出后续的系统安排。同时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源自于自身的累积,有必要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并建立全面覆盖的金融监管理念。

第二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姜超博士,她报告的题目是《进口贸易促进了创新研发吗——来自45个经济体的经验研究》,她报告的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文献及其创新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五个部分,她首先提出在全球价值链贸易模式下,各国进口的中间品、最终品包含着技术、要素、质量等信息,进口国可否通过吸收性技术溢出、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质量生产能力,集聚、合理配置创新要素,提高国家创新水平?而进口来源国能否在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贸易中,获取市场势力、超额利润,为国家持续创新提供激励?姜超接下来介绍了研究的相关文献及创新点,她指出可能的创新点有两点,一是检验进口中间品、最终品对创新研发的不同影响,发现进口中间品有利于国家开展实质性创新,进口最终品有利于国家开展策略性创新,二是检验进口贸易对创新研发产生影响的三条中间机制发挥的作用,发现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质量提升效应对创新研发产生影响时,实质性创新大于策略性创新;进口贸易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效应对创新研发产生影响时,策略性创新大于实质性创新。在介绍了可能的创新点之后,姜超报告她借鉴了Acemoglu, D.,Robinson, J.A.,&Verdier, T.(2017)的基本方法,通过构建国家生产函数、企业家的效用函数论证创新领导国和创新追随国之间缩小创新研发差距、提高全球创新研发水平的路径,并进一步通过对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实证结果的介绍得出了三条结论:一是相比于中性的贸易政策,扩大开放的进口贸易政策对国内创新研发活动具有正向影响;二是进口贸易促使进口国、进口来源国提高创新研发强度;三是进口贸易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质量提升效应对创新研发产生影响时,实质性创新大于策略性创新,进口贸易通过要素禀赋结构调整对创新研发产生影响时,策略性创新大于实质性创新。最后提出了四条政策启示,一是重新认识进口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主动扩大进口规模;二是修正对关税有效保护理论的认识,降低多数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有利于国家研发能力的提高;三是要借助中国进口博览会的平台,重点鼓励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进口,因为其更有利于我国实质性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易正容,她报告的题目是《外交伙伴关系、产品政治属性与与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稳定性》。易正容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问题提出、思路与方法、主要结论、主要贡献、文献综述、数据来源与处理七个部分。她首先指出研究背景是中国在推进伙伴关系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能源等战略性大宗商品的供给保障,能够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稳定性提供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同时提出中国外交伙伴关系战略是否有效保证了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的稳定性、中国外交伙伴关系战略对大宗商品和非大宗商品的进口稳定性的影响是否有不同以及相关作用机制的问题,并进一步报告了研究的思路是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政治属性,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不同类型产品的进口稳定性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的方法是首先利用1996年—2014年BACI数据库和1996年—2014年联合国大会投票数据库估计5018种HS6位码产品的政治属性,其次基于1996年—2015年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数据,利用生存分析法考察外交伙伴关系对大宗商品进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分析了政治属性在其中的作用,得出了以下三条主要结论,一是外交伙伴关系层级的上升显著降低产品进口的生存风险,有效延长了产品进口持续时间,二是外交伙伴关系层级的上升对战略性大宗商品进口持续时间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对非战略性大宗商品、最后是对非大宗商品,三是外交伙伴关系战略对大宗商品进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呈现着与中国一直施行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外交总体战略布局相一致的地缘政治特征。最后易正容报告了研究的主要贡献、文献综述、数据来源与处理等内容。

第四位进行报告的是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王明益,他报告的题目是《进口中间品品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王明益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理论机制、计量模型、变量构造与特征事实、实证结果、对作用机制的考察、拓展分析以及实证结论与政策含义八个部分。他首先在引言部分报告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贡献,然后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程度大小与其品质高低存在密切关系,同等条件下进口中间品品质越高,所包含技术水平会越高,因而溢出效应会更显著的理论机制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四条研究结论,一是进口中间品品质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一般贸易方式下的中间品品质提升对生产率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加工贸易方式下的情形,中间品品质提升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最大,三是进口中间品品质存在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资源配置改善效应和进口竞争减弱效应,四是进口中间品品质提高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水平。王明益最后报告了研究的政策建议是:注重优化进口中间品品质结构、强化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及加大对中间品的研发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形成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五位进行报告的是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纪江明,他报告的题目是《民生性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纪江明的报告内容包括问题提出、机制分析、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实证建模以及结论与政策建议五个部分,他首先指出基尼系数有所扩大,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而公共财政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职能,并进一步分析了公共财政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然后通过变量设计、数据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测算构建了异质性面板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两条研究结论,一是1998—2015年,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军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长期稳定的异质性面板协整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省际特征,二是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稳定关系具有较显著的短期调节效应,最后报告了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平衡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完善税收体系以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以及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

报告结束后,周记顺老师表示了对五位报告者的真诚感谢,并表示欢迎各高校学者经常来经济学院开展学术交流。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