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陶爽)11月1日晚上,2017年发展经济学系列研讨会(一)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举行。我院国贸系教授范红忠作了题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报告。我院教师方晶、李晓梅、马诗卉、王班班和五十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范红忠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对我国居民的真实富裕水平和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均衡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首先,范红忠通过阅读并总结大量文献对经济增长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表示,经济增长是给其居民提供数量和种类更多、质量更好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提高单位时间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包含通勤时间在内的通勤成本,适度降低人们的工作时间,从而让居民享受较多闲暇,生活更加悠闲;二是持续提升居民包括住房在内的人居环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富裕不富裕关键看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可以作为衡量居民或国家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同人均GDP相比,人居环境是衡量居民富裕程度的更形象更有说服力的指标;三是给居民提供数量和种类更多、质量更好的其他一般性产品。
接着,范红忠表示,真正的富裕是指居民有优良的人居环境,而中国香港及中国大陆的特大城市虽然创造了很高的GDP,但由于通勤成本和人均土地面积等因素的严重约束,导致人居环境较差,居民不会感到富裕,从而在特大城市中形成虚假富裕。基于此,范红忠构建了一个人均GDP和人居环境的理论框架,利用人均GDP和人居环境来度量居民富裕程度,研究分析了政府政策对资本与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及虚假富裕的问题。
最后,针对中国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到均衡增长的转变,结合国外促进经济均衡增长的经验,范红忠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面临的瓶颈主要是包括住房在内的人居环境的建设,而并非是闲暇和人居环境之外的一般性商品质量的提升。其中,优秀人才和企业聚集特大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以及特大城市GDP和人口规模扩张等情况增加了其打破人居环境瓶颈的难度。要解决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人居环境瓶颈,防范和规避特大城市的虚假富裕,范红忠提出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核心在于为区位良好的中小城镇创造优良的就业机会。主要举措可以包括限制特大城市的工业投资,尤其是限制在住房困难和土地约束严重的特大城市投资,减少在小城市投资的先行成本,大力改善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奖励特大城市的资本、人才和服务机构向中小城镇转移,采取倾斜性政策鼓励在中小城镇开展各类投资等。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本文从闲暇、包括住房在内的人居环境和一般性商品等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揭示,通过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基于经济增长本质的视角,通过构建一个关于人均GDP和人居环境的分析框架,把人均GDP、人居环境和富裕程度置于同一框架进行分析。
在交流互动环节,教师李晓梅就不同地域政府政策与制度造成不同影响而对本文提出建议;教师方晶讲师就富裕程度的衡量可否直接货币化提出看法。此外,其他师生也踊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