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五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数字贸易:标示性概念、理论命题与分析框架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2-06-06 18:12:13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范亿)第五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的开放与发展研究高级培训演讲(二)于2022年6月4日下午14:00-17:00在腾讯会议线上顺利举行。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陈波教授介绍了本次演讲的特邀嘉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际贸易学全球贸易学科方向负责人、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商务研究所所长,马述忠教授。他为在线师生带来了题为“数字贸易:标示性概念、理论命题与分析框架”的主题演讲。

在正式演讲开始前,马述忠教授简要回顾自己在从全球价值链研究转向数字贸易研究的历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都参与到数字贸易的研究,马述忠教授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对数字贸易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梳理,并与各位学者进行友好交流讨论。此外,马述忠教授强调学术研究的初心。他引用《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呼吁广大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马述忠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在《数字贸易学》中标示性概念内涵和外沿的界定工作。数字贸易学的标识内容包括前置类标识性概念、基础类标识性概念、扩展类标识性概念以及衍生类标识性概念四大类,共42个概念。马述忠教授认为概念的界定是很有意义的。在数字贸易的研究中,标识概念有助于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逻辑,对于新生事物的研究是必要的。此外,讲好中国故事,首要工作是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随着国力的增加,中国数字贸易率先发展,我国数字贸易的研究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基于此背景,马述忠教授肯定了创立数字贸易学教材体系的深远战略意义。

接下来,马述忠教授详细介绍了标识性概念的界定依据并逐一介绍了四大类概念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一类概念参考了中国及主要省市政府的文本材料;第二类概念的界定依据国际组织及主要国家文本,如WTO、OPEC等;第三类概念界定依据来自中英文学术期刊论文,第四类依据源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实例事实。马述忠教授希望这42个中国特色标示性概念能成为未来数字贸易研究的关键词,帮助各行各业更好地参与和发展数字贸易。

前置类标示性概念,包含七个关键词。在这类概念框架下,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推进的。马述忠教授介绍到,这类概念最初在杭州G20峰会上有类似的介绍。他认为数字经济必须要搞清楚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他不同意一些文献中“数据=信息=知识”的观点,马述忠教授指出数据大于信息大于知识。数据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客观事物进行记录的物理表示,是以电子化形式存在并可用于传输、解释和处理的生产要素,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和告诉性特征。作为物理表示,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数据包括社交网络数据、商业系统数据和物联网数据。而信息是经过加工和价值判断后具有逻辑意义的数据。信息按照是否科学,是否能够减少数字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揭示数字经济的基本规律划分为准确信息和不准确信息。最后,当信息经过鉴别、验证并组织进入思维模式,便形成了知识。知识主要包括了直接获取的显性知识和不可直接获取的默会知识。马述忠教授指出,在数字化技术助推下,默会知识具有明显的线性化趋势。马述忠教授强调在研究数字贸易中,不能孤立理解上述三个重要概念。因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和数字平台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互联网消费的时代留下的数据宝藏为今天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如今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利用数字化赋能。通过挖掘数据价值以推动传统行业发展,最后实现数据到信息的有机转化。在这部分的工作里,马述忠教授还仔细甄别了数字经济概念。他结合了我国数字贸易特点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为国际前沿中有关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调整和甄别。

基础类标示性概念,来源于马述忠教授在数字贸易全新版本的解读。这次版本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跨境商务和数字贸易的关系,马述忠教授曾在之前的版本中指出跨境商务是数字贸易的前置阶段。但在今天展示的框架中,跨境电子商务内置于数字贸易中。在他看来,数字贸易包括数字化贸易和贸易数字化,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有形和无形。贸易数字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是可以分割的,所以属于有形货物,而数字服务贸易无法分割。在马述忠对贸易数字化的定义中,强调以信息网络和数字平台为重要载体,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商产融合为主线的贸易活动的数据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而数字化贸易则强调无形的贸易,包括以数字为核心要素的数字内容贸易(如软件贸易、网络视听产品贸易、电子出版物贸易等)、数据贸易(如数据产权贸易、数据跨境流动等)和数字服务贸易(如数据存储服务、搜索引擎服务、社交网络服务等)。另外,马述忠教授从供给侧和需求则详细展示了智能制造与数字贸易的关系:智能制造贯穿于数字经济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制造基于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拓展类标识性概念,是从终端角度——数字营商环境的宏观审视下展开的。从双方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到多方的与开放性全球数字贸易平台,再到平台本身全球公司,马述忠教授逐一介绍数字贸易链的各个环节。按照交易主体划分,全球数字贸易平台包括B2B平台、B2C平台和C2C平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B2B2C平台。马述忠教授重点介绍了全球数字贸易平台的“精准”特点:面向世界各地的市场主体通过数字技术的有效使用,全球数字贸易平台促使交易双方精准交换。此外,他还介绍了数字贸易生态圈的概念,其核心物种是管理服务者,即开放型全球数字贸易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关键物种是客户,作为主要参与者;支持物种是大型物流公司;寄生物种是包含技术供应商在内的增值服务者。

衍生类标识性概念,主要从包容性发展的角度进行梳理。围绕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话题,马述忠教授引出了数字鸿沟、普惠贸易、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自由贸易、数字丝绸之路、数据主权以及数字服务税六个话题。其中,在有效提高贸易强势群体贸易参与能力基础上,普惠贸易不仅能惠及贸易弱势群体,使其可以直接参与贸易活动,而且还能惠及广大消费者,使其可以实现全球性消费。数据主权则在数据本地存储和数据跨境流动中有重大意义,需要审慎对待。

在介绍完标识性概念话语体系后,马述忠教授又对《数字贸易学》中的理论命题部分进行梳理。在这部分,他一共提出了44个理论命题。马述忠教授对其中的重要章节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引出他在相关学术文章中进一步的讨论。同时,马述忠教授还提到了学术研究选题和风险规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他认为在论文选题大范围上要根植与中国实践,做中国学者独立思考。其次论文必须围绕结论确定题目,跳出自身研究的局限。最后,根据机制检验形成的故事线索,把整篇论文的故事讲完整。他强调要站在构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历史高度,形成学术研究的中国新范式。

最后,马述忠教授介绍了他在探讨跨国公司到数字经济时代国际商务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框架。基于全球公司、平台、消费者提供的数据和资源,从不同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全球公司在国际创业创新普惠化、数字服务时空分离、默会知识线性化和网络外部性显著化的优势。马述忠教授感叹时代的变化,学术研究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讲座结束后,陈波教授对马述忠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及对传统研究如何结合数字贸易主题的思考,并希望同学好好学习和体会马老师分享的关于学术研究写作的建议。

问题一:

请问马老师,知网是数字产品还是数字平台呢?我认为是产品,但是它的垄断能力让我不确定。

回答:

知网是一个平台,但在知识产权上并不是全部有的,它具有典型的垄断特征。如果能拿到知网的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研究材料。也可以通过案例研究进行探讨。

问题二:

数字贸易是很重要的,也被称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第四阶段,但是为什么国外比较好的期刊相关的内容较少呢?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量化层面,都不是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

首先,当前数字贸易只有两个国家——中国、美国有良好的鲜活事例,在其他国家并不具备“天时地利”的研究条件。第二个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字贸易的研究是很难拿到数据的。第三,数字贸易偏宏观,但在研究中需要转换到微观视角,而这个过程是很非常费时费力的,一些学者面临较大考核压力,因此研究动力不足。

问题三:

目前有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转向国内价值链的测算,这种转型是否适应了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研究价值如何?

回答:

有必要的,中国有很大的区域交易,因此中国国内的省市交易数据也存在研究的价值的需要。

问题四:

数字贸易可以模糊国内外的边界,是不是对国内统一大市场有促进作用?对自贸区协定规则有何影响?

回答:

在外部冲击之下,特别是新冠和中美博弈,外部的需求可能下降,导致部分企业会转向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在加入WTO后并没有解决。而今天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是可以解决这个历史问题的。

问题五:

数字经济背景下全球公司母国优势回归的机理是什么?和50年代母国优势的机理有什么不同?

回答:

其实在五十年代,企业的母国优势与母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管理有关的。而今天不同,世界面临高度全球化,公司母国优势回归是基于平台经济主导的——由于平台的数字赋能功能可以为主体做精准的画像。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除中美外没有很大的数字经济规模,因为缺少平台公司。

本次论坛的全程录像已上传至百度网盘,有需要的老师同学可由下方链接自取。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NEgcAgFH5I1rF36skBB9Q提取码:kflt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