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开放与发展研究论文研讨上午场于2022年6月5日在线上腾讯会议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邀请了国内许多高校的优秀经济学者,促进专家学者间的共同进步,也吸引了国内各个高校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参加。
本次会议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周记顺老师主持,邀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发勤老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冯玲老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沈煌南老师、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李娟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易苗老师五位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分享。
第一位报告的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林发勤教授,林发勤老师是China Economic Review副主编、《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Asian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执行主编。林教授的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已经在JIE、JDE、EER、JEBO、JCE、WD以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项目多项,多次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林教授本次会议报告的研究题目为《Impacts of the Russia-Ukraine war on the global agriculture trade and welfare: Evidence from satellite data and structural estimation》。林教授指出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之所以引发全球学者的关注是因为其对全球粮食以及化肥和能源的供给有很大影响,两国在谷物市场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在能源出口方面也占有很大比重。虽然俄乌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杂志Nature上目前已经刊登了两篇社论,分别讨论了避免入侵乌克兰造成的全球小麦危机和俄乌战争暴露了世界粮食系统研究的缺乏,也就是过去的研究更多立足于本国的粮食系统而忽略了国际粮食的供给,所以林教授的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接着,林教授利用GTAP数据库的51个国家、33个行业的数据,表明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除了非洲一些国家都非常依赖乌克兰的小麦出口,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的粮仓,所以乌克兰境内的战争无疑对冬小麦的播种、生长以及接下来的收割都有很大负面影响:一是民用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无法耕种田地或收割庄稼;二是黑海港口粮食出口受阻;三是许多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采取限制措施,截止至4月12日,共有16个国家禁止或限制食品出口;四是粮食上游的化肥和能源价格飙升。基于此,林教授团队使用遥感测绘技术绘制了当前乌克兰境内小麦及玉米的涨势并利用结构性一般均衡贸易模型进行分析。而研究的贡献为:一是基于更少的参数,更清晰地展示了影响机制;二是通过投入与产出的联系研究冲突对农业上游部门(如化肥、天然气和原油)和下游部门(如食品加工业)的影响;三是研究包括更多的国家,展示了冲突期间实际工资的变化。
然后,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发现:一是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冲突将导致贸易中断,小麦进口减少(60%),小麦价格飙升(50%)和小麦购买力下降(超过30%)导致的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二是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德国等国家将通过重建全球小麦供应格局来增加小麦产量和出口;三是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在2022-2023年增产2%-3%,冲突引发的全球小麦危机和粮食安全问题将明显缓解;四是考虑到石油、天然气和化肥上游部门对农业的作用,冲突导致的贸易集团将使价格上涨15%-30%,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的福利将下降约15%-25%;五是预计对制造业下游贸易流动的限制只会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限制上游部门贸易会放大负面影响,降低那些严重依赖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粮食的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福利,如埃及和土耳其,这些国家的福利下降下降15%-25%,尽管下游部门的影响微乎其微;二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作为主要生产国甚至可能从这场冲突中收益。同时,给出以下结论:一是开展国际政策对话,完善全球治理,那些严重依赖乌克兰和俄罗斯粮食出口的国家应促进进口多样化,同时降低贸易成本,以更好地确保其粮食安全;二是补贴农业投入,增加土地供应,降低土地租赁价格,而主要农产品生产国应采取行动增加产量和出口量,以缓解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
汇报结束后,许多老师和同学对研究方法的细节进行了询问并给出其他的方法建议,林教授一一做了解答并感谢他们给出的良好建议。周记顺老师也总结大家感兴趣的关于论文的问题进行发问,林教授也倾囊解答,希望能够给在座的学者一些帮助。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冯玲老师,她带来的题目是《投入品预期关税减让与企业投资——基于中国入世过渡期的分析》。首先,冯老师先指出她的研究动机为消息冲击如何影响当下的经济活动?其中她使用提前公布的未来贸易政策捕捉消息冲击。进一步,冯老师提出研究问题:提前公布的关税减让过渡期安排如何通过影响企业预期,改变企业投资行为?即“过渡期”如何通过投入品渠道,影响本土企业规划投资,调节和指导企业及行业层面的投资动态?其中关税减让过渡期是指关税减让协定生效后,关税逐步减让,至目标关税完全实现之间的过渡阶段。
接着,冯老师指出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构造包含预期和非预期关税变动的理论模型;二是以中国入世为背景,为理论机制提供经验证据支持。该篇文章的研究贡献有:一是鲜有文献从投入品角度及中国企业层面,探讨预期和非预期关税减让的不同影响,本文关注投入品预期关税减让对中国下游企业投资的影响;二是将有关消息冲击的研究范围首次拓展到中国贸易政策研究领域;三是对于指导中国贸易实践、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冯老师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理论层面上,文章在Bustos经典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品关税减让过渡期设定,未来约束税率降低会抑制本期投资,激励未来投资,过渡期安排通过资本品关税成本影响投资调整;在实证层面,文章从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两个角度,检验理论推论,并提供了行业与企业两个层面的实证证据。
汇报结束后,周记顺老师和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沈煌南老师针对文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可以扩展的方向进行讨论,冯老师给出了解决方法并对扩展方向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表示这些建议十分有用。
第三位报告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沈煌南老师,他的报告题目是《A Contracting Approach to the Divisions of the Gains in Global Supply Chains—Theory and Evidence》。首先,沈老师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并描述了“微笑曲线之谜”,对于一个公司的供应链来说,增加的价值在三个阶段是u型的:上游(研发)、中游(组装工作)和下游(营销),而这篇文章也试图寻找解决方法。
沈老师指出文章的贡献有:一是提供一个微观层面的理论框架,通过在符合微笑曲线概念精神的三阶段设置下使用双边垄断框架,来解释全球供应链上的企业层面的收益分配;二是供应链中每个生产阶段的垄断结构,与目前大多数文献假设的完全竞争、垄断或寡头竞争形成对比;三是解决供应链中潜在的双重边缘化和垂直生产结构造成的卡住问题,以及运用联合利润最大化契约选择;四是将数量固定作为垂直约束的一种方法。
报告结束后,周记顺老师对该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提出了疑问,沈老师给出了合理解释并对所给的建议表示了感谢。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易苗老师,她报告的题目是《机器人应用对我国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直接效应和竞争效应》。首先,易老师先提出该篇文章的写作动机为:共同富裕要求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把“蛋糕”切好分好,也就是我们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其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也离不开人工智能,这肯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而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本文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进行表示,然后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机器人应用对我国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进一步提出两个问题: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行业内企业间工资差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行业内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对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接着,易老师指出本文的边际贡献分为理论机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在理论机制上,结合了中观的行业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其中行业层面包括利润分享机制和技能机制,企业层面包括直接效应和竞争效应。在实证研究上,以往关于企业间工资差距文献的分析仅停留在行业层面,本文在行业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企业层面的分解剖析,分析了行业内企业的变化提供机器人影响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微观解释。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工业机器人的进口使用显著扩大了我国行业内企业间的工资差距;二是在行业层面,机器人应用主要通过扩大企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企业间的工资不平等;三是在企业层面,竞争效应是机器人应用扩大行业内企业间工资不平等的主要机制。当制造业行业的其他企业进口机器人年均每增加26913美元,那么本企业人均实际工资下降6.4元。针对此,提出了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报告结束后,周记顺老师和陈波老师都表示了对该研究极大的兴趣以及最终结果的好奇,在问了一些问题并被解答后,也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易苗老师表达了充分的感谢。
最后以为报告者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李娟老师,她报告的题目为《进口产品质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首先,李老师基于现实背景和学术背景给出了研究动机,进而提出了研究问题:一是分析我国2000年至2011年进口产品质量特征事实,不同的企业性质、产品类型、来源国、地区、贸易模式下的进口产品质量有何差异?二是在测算进口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分析进口产品质量对企业新产品创新有什么影响?资本品、中间品各对企业新产品创新有什么异质性影响?三是进口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创新的路径机制如何?
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分析得出下面结论:一.2000年至201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口产品质量在波动中有所下降,企业进口中间品和资本品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外商独资企业进口产品质量最高,领先于其他企业,其次是中外合作企业、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而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进口产品质量较低;从贸易模式来看,相对于从事加工贸易及其他的企业,我国从事一般贸易的企业进口产品质量较高;从进口来源国特征来看,中国从不同国家进口的产品质量存在差异。二.进口中间品质量、进口资本品质量提升对企业创新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存在“进口中学习”效应。三.从作用路径机制检验结果来看,进口产品质量提升从市场规模扩张和技术溢出两条路径显著地促进了企业创新,这表明中国企业通过进口高质量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吸收了国外技术溢出,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以此带动了企业创新。
最后,李老师也指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一.企业创新的度量方面:企业专利数据;企业创新的异质性等。二.进口产品质量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方面:成本降低路径;竞争效应机制等。三.数据方面:拓展至2013年或者更新年份。许多老师和同学最后也针对报告提出了问题和建议,李老师一一解答后也感谢大家的建议。
至此,第五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开放与发展研究论文研讨上午场圆满结束。
本次论坛的全程录像已上传至百度网盘,有需要的老师同学可由下方链接自取。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NEgcAgFH5I1rF36skBB9Q提取码:kf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