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经济学院2018年第五十四次学术讲座: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10-21 15:47:36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魏金宝)2018年10月20日下午3点到5点,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成功举行了2018年第五十四次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来自云南财经大学的龚刚教授,他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开放模式(战略)的转型》的报告,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宋德勇教授主持,部分老师和许多研究生共同聆听了此次精彩的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龚刚教授就开门见山指出,他之前就有研究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中美贸易战这个外部因素再次说明转型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龚刚教授回顾的中美贸易战的过程,去年开始美国就进行301调查,今年又有中兴制裁事件等,到7月6日提高关税,再到最近的9月24日第二轮加税启动。龚教授说,要理解中美贸易战,首先要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龚教授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存在这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市场潜力巨大,而美国的比较优势是先进的技术和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从而构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中心-外围体系。在这样一种体系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美国生产美元-世界生产商品”的模式,中美之间合作共赢,“中美夫妻论”所言非虚。进一步,龚教授指出,中国过去的对外贸易战略是出口导向型的,对外投资战略是鼓励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货币战略是实行弱势货币战略。总而言之,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拉动外部需求。那么,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对外开放战略是否需要转型,应当如何转型。

接下来,龚刚教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和经验事实两个方面论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且,他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发展分成两个阶段: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和技术的追赶过程,由中国劳动力的拐点出现得出中国已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于此同时,中国也由需求决定型经济转向供给决定型经济,供给决定型经济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逻辑起点。

以上是转型的内部因素,对于中美贸易战这一外部因素,龚刚教授指出美国有三大诉求: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要求中国扩大开放、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模式发难和阻截。然后龚教授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以及其他证据分析得出,美国发动的这场贸易战不是为贸易而战,真正的目的是不惜一切手段发难和阻截中国的技术进步,具体而言,是对“以市场换技术”的发难,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发难,而贸易是大棒,所起到的只是一种恐吓的作用。

对于中美之间的冲突,中国未来怎么办,对外开放应如何走,是否需要转型,龚刚教授认为,转向一带一路,是未来对外开放转型的重点。对外贸易模式转型应着眼于进口和贸易逆差,货币战略转型应使人民币国际化,对外投资模式转型也要转向高水平引进和大规模走出去相结合。中国的对外开放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完全取决于中国对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成功。目前,中国的应对措施是两个扩大,即扩大开放、主动扩大进口。特别地,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技术进步模式。

在互动交流环节,徐长生老师、王健老师就供给决定型经济、出口市场能否从发达国家转向一带一路国家、面对美国封锁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能否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和龚刚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龚刚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对现在的中美贸易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受益匪浅。

据悉,龚刚教授1997年毕业于美国新学院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金融研究院院长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政治经济学报》联合主编;Metroeconomica(SSCI)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及新增长点研究》首席专家。曾任职于南非国家经济政策研究所、德国Bielefeld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南开大学经济学。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