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经济学院2018年第十六次学术讲座:《中国制造2025》解析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4-20 18:51:43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陶爽)4月19日晚上18:30,经济学院2018年第十六次学术讲座在经济学院103教室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资环学院副院长陶珍生作了题为“《中国制造2025》解析”的主题讲座。经济学院范红忠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陶珍生表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出台的一项制造业强国战略,也是一项重要的行动纲领。为了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中国制造2025》,陶珍生首先围绕中国工业化后期的趋势性变化与风险对《中国制造业2025》的相关经济背景作了介绍。他指出,《中国制造业2025》是基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背景提出来的,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降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对此有三种不同的分析视角:一是“人口红利”视角;二是增长阶段,工业与服务业主导角色的转换;三是结构性减速,以投资驱动的高增长向着效率驱动的稳速增长过渡。这种新的宏观经济大环境孕育着许多的风险与挑战。

那么,中国制造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与现状呢?陶珍生对此作了一个详细的讲解。首先,是中国经济的服务化趋势和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风险,他表示,2013年后,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工业,制造业比重下降,同时,对于制造业,存在其实体经济吸引力下降,资源外流等问题。但是,陶珍生强调,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并未改变。其次,是制造业去产能趋势和债务风险,他表示,目前中国工业存在社会生产利用率偏低,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其特征主要是从潜在、阶段性过剩转变为实际和长期过剩;从低端、局部过剩转变为高端、全局性过剩。与产能过剩相伴随的则是供给要素集约化趋势与要素市场改革滞后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工业资本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以及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另外,还有价值链攀升趋势与两端挤压风险,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兴经济体如东盟、印度等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因此未来我国在攀升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必须突破这种“夹击格局”,最后,则是两化融合趋势与新工业革命的风险,信息时代下,新的工业革命中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技术上的阶段性进步也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新的风险。

接着,陶珍生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并指出制造业信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正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重要趋势,而这种趋势也使得制造业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我国也必须采取行动以应对这种趋势。

正是基于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要求,《中国制造2025》这一强国战略应运而生。他指出,《中国制造2025》正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高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第一个“1+X”的政策体系。其中,“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指11个配套的实施、行动和发展规划的指南。

在最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陶珍生博士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中国制造的相关现实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