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发展经济学系列学术研讨会(二):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11-16 11:09:13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邹建文)2017年11月15日晚,2017年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列学术研讨会(二)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彩报告。

陈甬军首先指出,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形势下行,需求不足,中国接受的订单减少,产能过剩,同时商务成本、土地成本、劳动成本等上升,原来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

陈甬军回顾了“一带一路”从提出到现在这四年来走过的历程。2013年在访问哈沙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4年APEC会议到2015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再到“一带一路”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以及今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四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陈甬军总结了前一阶段理论界讨论的要点,很重要的是理念革新,实现共商、共建、共享,要实现“五通”,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总结十九大对“一带一路”新定位的基础上,陈甬军回顾了古代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别地,陈甬军指出,“一带一路”这个名词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宣传效应。

陈甬军进一步讲解了“一带一路”的基本理论模型,这是建立在供需分析的基础上,也就是中国新常态下的供给和以中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需求,在供需匹配下,“一带一路”能够实现共赢。欧洲、非洲、北美国家参加也能实现“多边共赢”,欧洲制造业大国具有技术上的优势,非洲国家和中西亚国家一样具有投资需求,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可以以经济技术参与。在宏观上,金融危机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了全球宏观经济的新平衡。

陈甬军指出,“一带一路”的经济本质是创造“红利”,在微观上合作共赢,宏观上助推平衡,而这些“红利”的获取来自于国家层面的开放合作、同舟共济,企业层面的精诚团结、精心组织、精密施工、精细分红。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很重要的是要建立金融平台,这就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将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的五大措施,也就是提供贷款-减免关税-培养人才-增加援助-消除债务。

陈甬军也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包括地域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失真风险、环境保护风险。

最后,经济学院博士毛海鸥提问,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次性的,那后续的建设和投资怎么处理,陈甬军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带一路”项目会建立还款机制。经济学院伊朗籍留学生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如何影响他的家乡伊朗,陈甬军指出中国正在和伊朗合作,不过中东地区局势不安,对合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许多工作非常需要像来华留学生这样的人才来推进。

陈甬军,男,1954年11月出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图书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陈甬军教授长期研究市场经济理论与改革、产业与区域发展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等。自2014年起研究“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近两年来在国内外报告百余场,其重要创新观点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其独特和丰富内容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