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四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二节分会场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5-22 22:10:17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康瑾)第四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二节分会场一于5月20日下午16:15-17:45在经济学院407会议室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李东方、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张同朝依次汇报了论文。

李东方汇报的论文题目是《西气东输是否带来了蓝天白云》。他采用我国1997年-2014年2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了西气东输工程对沿线城市的环境变迁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相对于未实施地区,西气东输工程减少了在其所经过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从局部层面来看,东部和中部的空气质量得到了相对改善,但西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并未从中收益。本文认为,为了进一步发挥能源输送工程的环境效益,改善空气质量,第一,应加快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提升工业附加值;第二,完善能源分配和价格体系,减弱隐性补贴;第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格局。

评论环节中,经济学院教师舒扬指出,文章既然已经满足了平衡趋势假设,再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张童朝汇报的论文题目是《政府“无理”还是农民“无良”:有限理性实现程度与农民绿色生产决策》。他首先指出,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因得不到合理处置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尽管政府一方面严厉禁烧一方面大力推广还田,但收效甚微。为探究这一尴尬局面产生的症结所在,他基于农民有限理性假设,以秸秆还田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Probit模型等评估农民面对农业绿色生产转型的有限理性实现程度,揭示有限理性实现程度对于农民绿色生产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民在秸秆还田问题上的确存在有限理性表现,主要体现为较高的利他倾向和责任意识,面对复杂的认知对象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认知能力不足。②有限理性实现程度提高对农民秸秆还田利用决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利他倾向、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均有利于农民选择秸秆还田利用。

评论环节中,经济学院教师王班班指出,文章题目很有趣,但是研究结论和直觉似乎有些不符,农民认知能力提高为什么会促进秸秆还田?因为焚烧秸秆只会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性,但不会对农民造成影响。对此,张同朝阳回答,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能会帮助农民认识到政府的补贴效应,因此会促进秸秆还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