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6组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2-06-22 18:09:17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范乐怡)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6组论文研讨于6月18日下午13:30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朱林染同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刘晓军同学、湖南大学的吴莞生同学和南开大学的马刘丁同学分别就其论文作了精彩汇报,本场点评嘉宾为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马诗卉老师和秦妮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朱林染,她的论文题目是《银行金融科技、企业金融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数字技术能否有助于改进银企融资关系视角探讨经济“脱实向虚”的治理路径是当前高质量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能力的重要思路之一。这篇论文运用我国商业银行部门2010-2020年的金融科技专利数据,依据银企借贷关系研究了商业银行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水平,不仅通过优化信贷规模和结构弱化了企业金融化的风险规避动机,同时也通过抑制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和“金融-实体”投资收益缺口扩张弱化了其投资逐利动机。进一步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底层数字技术类专利实现,着重影响了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对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有利于引导企业资金回流促进实体经济创新。这篇论文对于在目前以信贷融资为主的融资环境下如何通过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完毕后,秦妮老师和马诗卉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秦妮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内生性问题,有可能是企业的金融化倒逼了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这一反向因果关系尚未在文中讨论到;二是一些没有金融化的企业也进入了本文的回归中,可以区分后再做检验。马诗卉老师首先肯定了本文比较完善,随后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为什么没有金融科技的银行贷款增长率和存款增长率都显著性更高;二是建议对企业贷款数据进行补充,对企业贷款来源于有金融科技专利的银行和无金融科技专利的银行进行区分;三是进一步讨论了反向因果的存在。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刘晓军,他的论文题目是《来自员工的声音:家族企业与员工满意度》。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驱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推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这篇论文首次从员工视角构造衡量员工福利的满意度指标,并基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家族企业角度探讨其是否具有更高的员工满意度。这篇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五点,一是相较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的员工满意度会更低。该结论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安慰剂检验以及利用“去家族化”作为外生冲击进行估计后,结果仍然一致;二是机制检验表明家族企业在员工薪酬待遇、员工责任承担等方面表现较差;三是当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公司治理环境较差时,员工满意度更低;四是当家族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较差时会削弱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五是还基于LDA模型对员工评论文本信息的主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厘清家族企业与员工福利直接的关系及传导机制,并对未来员工福利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报告完毕后,秦妮老师和马诗卉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秦妮老师肯定了文章题目很新颖,并和汇报人讨论了数据识别问题。随后,马诗卉老师就家族企业对员工满意度国内外有没有共识、文章的应用意义、做LDA分析的原因等问题和汇报人进行了讨论。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湖南大学的吴莞生,他的论文题目是《教师支持、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与弱势儿童的补偿》。人力资本发展对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缓解社会阶层“固化”至关重要。本文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研究了以情感和信息反馈支持测度的教师行为对初中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重点解决教师支持行为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情感支持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亲和性和外倾性;教师对家长的信息反馈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异质性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更有助于弱势群体儿童(农村户籍、留守和流动儿童)社交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提高。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提高了儿童交朋友的意愿从而提升亲和性与外倾性,信息反馈则通过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提高了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这篇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从学校视角关爱保护弱势群体儿童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完毕后,秦妮老师和马诗卉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秦妮老师就样本选择和内生性问题和汇报人进行了讨论。随后,马诗卉老师就追踪数据、固定效应控制问题、异质性分析等内容和汇报人进行了讨论。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南开大学的马刘丁,他的论文题目是《税收减免、地方财政压力与企业税收负担》。这篇论文基于2009-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以“营改增”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流转税减税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对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从财政压力视角解释“减税难降负”现象。实证结果表明,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会产生“税种替代”效应,即地区“营改增”减税强度越高,地方政府以征税的形式转嫁财政压力的动机越大,导致当地企业所得税税负上升。这篇论文针对“向谁征税”问题发现非国有性质企业、小微企业以及非“营改增”企业是地方财政压力转移的主要承担者;通过研究对“谁会征税”问题发现营商环境较差地区和政府规模较大地区均存在明显的“税种替代”效应,地方政府会以征税的方式弥补税收收入缺口;在机制检验部分,发现提高征管强度、减少企业的税率式减免、征收过头税是“税种替代”的主要方式;在拓展性分析中发现,企业并不是财政压力的最终承担者,它们还可以通过降低工资和福利开支的方式,把压力转嫁给企业员工。

报告完毕后,秦妮老师和马诗卉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秦妮老师就post划分的政策时间点、解释变量的构造与划分等问题和汇报人进行了讨论。随后,马诗卉老师对于如果该政策没有落到实处,那么它在宏观层面的表现如何和汇报人进行了讨论,并和汇报人讨论了文章的创新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翼飞同学对这篇论文进行了交流,一是在控制变量里面是否有考虑一些控制税收征管的因素,二是在提及控制变量的时候多提金税三期,三是对于分地区做异质性分析的部分提出了补充建议,四是在行文中理清营改增和减税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