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5组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2-06-22 18:06:37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范乐怡)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5组论文研讨于6月18日下午13:30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真同学、华中科技大学的宋颜希同学、南开大学的王奕同学、重庆工商大学的徐浪同学和中山大学的邱雪情同学分别就其论文作了精彩汇报,本场点评嘉宾为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真,他的论文题目是《如何从“内卷”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异质性个体的公共品博弈实验》。这是一篇实验经济学的论文,张真重点介绍了实验设计,在实验室环境中以公共品博弈为框架,结合个体异质性考察了竞争环境下个体的策略选择,使用机器学习的聚类法和已有研究中的划分法识别了个体具有的合作特质,探究了基于公共品博弈的竞争机制是否能筛选出合作的个体及合作的策略。研究结论和讨论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个非对称的两步记忆策略表示法,并发现获胜者有明显的策略性合作行为;(2)通过两种合作特质识别法,发现合作者更可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3)讨论“内卷”竞争是什么?对合作的影响既非像直觉中一样会抑制合作,也非像已有文献中一样显著促进合作行为,定义竞争的不只有竞争的(锦标赛)结构,还有竞争标准。

报告完毕后,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蔡必卿老师一是指出题目的“内卷”包含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含义,但是这篇论文的实验中似乎并未体现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内卷”机制,而是主要研究脱颖而出这一结果;二是和作者探讨了论文的聚类分析,具体是根据什么特征做聚类的、为什么要分为四类聚类、理由是什么。陈茜老师建议作者把“内卷”的内涵和实验内容再稍微联系一下,如果可以的话加一些动态演化过程。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宋颜希,他的论文题目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的影响——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他首先介绍了出口增速放缓的一个典型事实,自从2011年以后开始,我国出口增速呈现一个逐渐走低的态势,在各种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出口传统的优势在逐渐的减弱,给中国经济下行造成了一定的持续性的压力。接着他介绍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和测度。这篇论文将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视为新型基础设施的一项准自然实验,来研究智慧城市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智慧城市对城市出口的影响。理论分析方面,这篇论文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信息成本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推动出口增长,显著提升了城市出口规模。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出口升级的作用,主要通过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和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在拓展分析部分,这篇论文还对边际分解、贸易创造性或贸易转移和出口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

报告完毕后,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蔡必卿老师首先肯定了这篇论文做得比较细致,并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建议:一是本文核心实证就是政策评估,研究智慧城市试点对出口的影响,为什么还要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模型部分的变量要匹配;三是平行趋势检验需要补充。陈茜老师一是觉得题目需要再斟酌;二是智慧城市和新型基础设施的相关性需要补充,总体来说实证部分比较扎实。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南开大学的王奕,他的论文题目是《土地财政视角下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研究》,他从三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现状原因,然后是理论框架和典型事实,最后事实正研究和解决的对策。随着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经济差距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这篇论文引入“财政—土地—人口”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为南北经济差距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结论表明:(1)北方城市人均产值对于经济运行风险更为敏感;(2)南方城市虽然更加依赖土地财政,但是其财政支出结构更为健康,基本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3)国际金融危机后,土地财政依赖对北方城市产生明显负面影响。这篇论文基于前述结论指出,要解决南北经济差距,就要处理好钱、地、人之间的关系。

报告完毕后,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蔡必卿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是建议在研究中将东北地区扣除,如果去掉东北地区后,南北差距几乎均衡,那么意味着仅需要发展东北;二是工具变量在一阶段是否显著;三是模型中做的是省的固定效应,但在标准误聚类中又聚类在地级市;四是政策建议不要超出论文本身的实证分析,不要加入大家觉得都对但是无文章研究内容无关的政策建议;五是可以引入南北方的虚拟变量,便于做假设检验。陈茜老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影响机制需要解释得更加清楚,建议观察房价的周期在机制中起到的作用;二是实证模型的结果确实能证明剪刀口的存在,但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相反的情况未能解释清楚。

第四位报告人是来自重庆工商大学的徐浪,他的论文题目是《金融-科技空间耦合协调与城市发展质量: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实证比较》。长江经济带是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金融与科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最活跃要素,城市群则是城市发展的新型空间载体。现有研究多关注金融和科技要素的空间集聚,而忽略了两者空间互动对城市发展质量的影响;多聚焦单一省份或城市的考察,而忽视了流域内不同城市群之间的横向比较和结构剖析。基于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典型城市群地级市的数据样本,通过指标体系构建、耦合协调度测算、多维度空间计量诊断,系统梳理了城市群视角下的金融-科技空间耦合之于城市发展质量的具体影响。这篇论文研究结论:(1)长江经济带的金融-科技集聚更多呈现为低水平空间耦合,且存在明显梯度演进格局;(2)不同城市群内部地级市之间在金融-科技集聚与发展质量指标上均呈现日益增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但也呈现明显空间异质性和路径依赖;(3)金融-科技耦合协调对城市发展质量存在显著正向驱动,但也存在空间维度的“虹吸效应”和地域维度的“梯度效应”。基于前述研究,这篇论文认为虹吸效应,既要从外部解决,也要从每个城市群内部相互解决。

报告完毕后,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蔡必卿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是质疑了强调城市群的意义;二是本文使用的是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建议定义一下经济权重矩阵,怀疑上海对其他城市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三是本文将金融和科技两个指标结合起来,但金融有下标科技没有下标,注意数学符号保持一致,注意量纲保持一致;四是生态不显著的原因可以换个思路解释。陈茜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是考虑内生性问题,本文的经济指标是否会导致城市耦合度的增加,是够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建议加入相关讨论;二是多解释为什么金融和科技的耦合协调度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质量、是怎么影响的,可以引入具体的指标充实文章的结果。

第五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山大学的邱雪情,她的论文题目是《产业集群是否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来源于广东省制造业调研问卷的证据》。这篇论文聚焦于产业集群能否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这篇论文的创新点有二,一是利用2021年课题组开展“广东省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问卷收集的一手数据;二是探讨产业集群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填补了文献空缺。实证部分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群显著促进集群内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且转型成效更加突出;集群内企业主攻生产制造缓解更加有利于提高转型成效。异质性检验从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特征和企业技术特征三个方面展开,发现产业集群能够提升经济落后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薄弱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转型成效,现代制造业、自主研发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效。这篇论文的稳健性分析也验证了主要结论的可靠性。三个方面的研究结论也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以及从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视角探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报告完毕后,蔡必卿老师和陈茜老师分别对这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蔡必卿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一是企业是否有可能在调查问卷中报高自身的数字化程度;二是为什么设置为0、1变量区分;三是中介效应模型中的常数项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陈茜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和建议,关于内生性问题,是否会存在反向因果的关系,比如数字化转型比较成功或者数字化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会导致政府给予战略性的侧重,建议可以尝试将集群内且数字化转型很好的那些企业识别出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