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林苹)6月10日下午15点30分,学术讲座之——用足用好碳市场,助力实现碳中和在经济学院405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洲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范红忠教授、王班班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参与讲座。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新的安全观,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气候变化安全。气候风险是像新冠肺炎一样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气候风险会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地球安全。所以气候风险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类人应对的风险,而是全球面临的风险。
在2019年底欧盟颁布《绿色新政》,该新政率先提出2050年欧盟达到碳中和,尽管受新冠肺炎的影响,但欧盟依旧走“绿色复苏”路线。美国总统拜登入主白宫第一天,便重新签署《巴黎协定》,重回气候领导地位。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前还有一个任务便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在此情况下中国实现碳中和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本次讲座,齐绍洲教授便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提出用足用好碳市场,助力实现碳中和,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碳市场?碳市场如何实现碳中和?”等相关研究进展。
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其中86%源自于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在大气中。所以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中国预计碳达峰峰值量在105亿吨左右,但只有20%能被碳捕捉和封存,另外80%主要是靠减排,即能源转型和产业转型。
齐教授指出碳中和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三个:政策、市场和技术。政策诱发市场,市场诱发技术,有了技术才能平稳的实现碳中和。本次讲座重点介绍碳定价政策的作用。碳定价政策主要包括两种:碳税和碳市场。两个政策原理稍有不同,但政策目标一致。碳税是固定税率,企业需要多排放就需要多缴纳税款;碳市场是固定排放量,政府将碳排放权发放给企业,企业需要多排放就需要购买碳排放权。
目前全球碳定价基本情况是:有46个国家32个地区实行碳定价政策,其中31个建立碳市场,30个采取碳税政策,控制了120亿吨的碳排放当量。部分国家通过碳税和碳市场在2019年累计实现450亿美元财政收入。全球碳市场发展趋势是:总量越来越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覆盖的行业越来越多,拍卖比例越来越高,建立碳市场的国家越来越多,价格稳步上升,碳中和更加倚重碳市场,碳市场与碳关税结合,碳市场的全球链接。
碳市场对碳中和的作用机制,齐教授认为是“碳市场双力驱动碳减排”。对节能减排积极,有能力的企业是经济动力,该类企业进行碳减排,因而会有配额盈余,通过碳市场出售配额可以获利,从而降低总成本,可以进行低碳投资和低碳技术研发,因而更能减排,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不能有效减排的企业是经济压力,由于该类公司不减排,则配额短缺,他们需要花钱购买,增加额外碳成本,竞争力随之下降,逐渐被市场淘汰。最终结果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
碳市场政策框架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法律,监管,交易,关键政策要素,注册登记,MRV这六大碳市场系统。其中关键政策要素又覆盖5大方面,分别是总量,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和履约机制。
另外碳市场也是一个金融市场,会衍生出许多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交易、变现、二级市场交易、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拍卖收入、托管、现货远期、抵押质押融资等。为了更好的理解,齐教授列举宝武集团(前武钢集团)的例子,在2014年给其分配4000万吨配额,按照20元每吨价格拍卖,就有8亿现金进账。
接着齐教授继续介绍了中国碳市场发展趋势。全国碳市场的第一阶段是将化石能源,发电和热力企业2100多家纳入第一阶段的碳市场,后续会将钢铁,水泥,石化,化工,航空、造纸、玻璃等逐渐纳入。同时地方试点碳市场会和国家市场平行运行,预计在“十四五”末全部并入国家统一碳市场。
在介绍完碳市场的相关概况后,齐教授还向大家分享了其在试点碳市场后从“效率、收益、竞争力、创新、风险、结构”这六个维度进行评估的研究结果。通过对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或三重差分法(DDD)模型比较发现,碳市场显著减少了纳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显著减少了纳入行业碳排放、人均碳排放、能源消费量、人均能源消费量;显著增加了纳入行业的低碳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加了纳入行业的低碳创新水平,显著增加了纳入行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但没有明显改善纳入行业的能源结构,这是因为需要长时间的技术进步才能改变结构。该结果也具有行业异质性,低碳国际竞争力增加效果显著体现在碳强度高,国有比重大,出口强度高的行业中;低碳创新增加效果显著体现在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风险承担水平增加效果体现在黑色金属行业,而在非金属行业则是降低了风险承担水平。在试点期间三种配额方法(标杆法、祖父法和历史强度法)效果也具有差异,其中标杆法在不同的维度上基本都占优势。
最后齐教授进行了总结:1.碳中和的关键是节能减排,核心是技术突破,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或提高化石能源价格,目前碳中和目标倒逼市场,通过碳价格激发市场需求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下降,技术突破;2.碳定价从经济学角度是最有效的气候政策;3.完全拍卖的碳市场和碳税本质上是等效的;4.只有足够高的碳价格,足够广的覆盖范围才能够让碳市场有效;5.基于先进值的标杆法是免费分配中最有效的配额分配方法;6.拍卖是碳市场的最终发展方向,并有效规避碳市场寻租;7.碳定价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是必然趋势;8.用足用好碳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实现碳中和。
经济学院范红忠教授对本次齐教授的讲座表达了谢意,并表示在听了齐教授的讲座后对中国实现碳中和充满希望。
齐绍洲,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主要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能源经济与政策、欧盟经济货币一体化、世界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