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朱紫雯 朱世卡)近日,由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和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系列丛书第一辑《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丛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策划、湖北省重点图书出版基金资助的正式出版发行。
在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第一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暨首届中国发展经济学学者论坛上,丛书总主编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介绍了该套丛书。他表示,正值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此次丛书出版发行可以算得上一份献礼;三十年前的1988年,张培刚教授亲自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专门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校级研究机构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提出了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构想。此套次丛书正是在新发展经济学框架下,就中国重大问题进行的一次探讨,其出版发行,也是纪念研究中心(张培刚发展研究院)三十周年的一份献礼。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的重要时期。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任重道远,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正在形成之中。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特点,加快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通过创新驱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2012年立项),希望从创新驱动的视角,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应有贡献。本项目就是在这个研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后的阶段性成果。本项目尝试全面系统地从创新驱动视角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研究,研究议题涉及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理路径与政策、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与动能转换、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创新的产业政策、新型城镇化、反贫困研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新发展、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前沿发展问题。
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国家持续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丛书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微观、中观、宏观多层次,从企业、区域、全球价值链等多维度,探讨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本丛书选题立足于国家现实发展需求,在全球化视野中探寻经济结构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丛书尝试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问题做了系统梳理,本丛书研究成果,势必将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议题的深入探讨,而且也预期许多研究结果将能够为中国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实践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套研究从书(第一辑)共有十本书。第一本是《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理、路径与政策》。该书基于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与现状,探寻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实现路径与政策措施。本书结合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试图从微观、中观、开放环境以及产业关联等视角,为我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和实施方案;与此同时,从体制机制创新角度探讨其对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应,并探讨了促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二本《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与动能转换》,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深入探讨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实证探索中国经济总体、地区和各行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黑箱的构成及其溢出效应,并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制定适宜的区域与行业发展政策并最终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转换提供新思路。
第三本是《中国企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该书聚焦于以企业创新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探讨了开放条件下内资与外资企业创新,模块化技术发展与企业产品创新,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产品空间图,深入探寻了以创新驱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并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与示范者——国家高新区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现实的政策着力点。本书建构了中国企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全新理论框架,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提供了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
第四本是关于《区域创新系统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该书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着力于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国家战略;基于其研发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区域创新系统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结合中国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现状,分别从区域创新系统促进产业专业化演化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以揭示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
第五本是《创新资源再配置与中国工业发展》。本书主要探寻创新资源再配置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微观机理、宏观效应,评估我国研发资源再配置现状和特征,着重分析创新资源再配置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从行政进入壁垒、补贴政策几个层面探寻产业政策的调整优化方向。本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创新资源再配置的视角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第六本是《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本书基于经济增长本质的视角,深入研究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与转型发展、城市规模与城市民生、城市创新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三大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针对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向品质型增长方式转型的现实,本书还着重论证了城市规模过大导致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的对策建议,本书对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第七本是《中国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反贫困政策研究》。该书从多维贫困视角对我国历来的农村反贫困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试图为今后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制定更为有效的农村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该书提出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必须遵从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相融合,要加强社会政策的反贫困功能,特别要从传统的社会政策向发展型社会政策转变。
第八本是《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产业发展》。本书探讨了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理论和实证新进展,并对全行业中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对产业生产率、出口技术水平、就业等的影响,并讨论在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新形势下的新挑战等。
第九本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研究》,以生态足迹(EF)测度自然资本,运用产品用地矩阵(PLUM)法测算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盟、中国与金砖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内涵自然资本流向,运用投入产出(IO)法测算中国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流向,在此基础上拓展出IO-PLUM法,测算中国进出口贸易、及中国与欧盟双边货物贸易内涵自然资本流向。
第十本是《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利用熊彼特增长框架探讨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等途径的传导机制;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及各个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为完善建立基于创新驱动的金融体系提供研究基础和政策依据。
据悉,为继承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和治学精神,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目的在于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发展研究院。这套丛书只是研究院在新发展经济学框架下的部分成果,许多探讨还是尝试性的。伴随着中国转型发展的深入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研究院将联合更多同仁,更加深入细致推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