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李玮雪)10月24日晚上19点00分,经济学院2019年秋季第四次次宏观经济研讨班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我院教师徐长生、易鸣和范红忠老师和相关专业学生参加研讨。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博士研究生邹建文同学汇报了他的工作论文《“老年人”的经济学识别——基于生命周期消费储蓄模型的分析》。
邹建文同学首先指出近年来,随着65 岁以上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持续下降,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外部市场发生改变、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有效识别老年人储蓄和消费行为特征的阶段性特征、年龄节点和驱动因素,不仅可以为扩大老年人群体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供借鉴,更可以为完善养老机制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而现有文献对中国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研究主要关注预防性储蓄、计划生育与人口结构变迁、性别与婚姻市场、收入不平等、劳动参与等,而考虑老年人的消费储蓄行为的文献则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老年人消费和储蓄行为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转变,是构建和完善养老机制的重要依据,但是,现有文献对这方面的分析还相对不足。然而健康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不少学者发现健康恶化会显著降低消费的边际效用同事健康也会通过生产力渠道和时间禀赋渠道影响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邹建文同学认为与年轻人相比,健康因素对老年人消费储蓄行为的影响可能更大更显著。因此邹建文同学开始思考,究竟到了什么年龄老年人才显现出迥然不同的消费储蓄特征。他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既能加深对老年人储蓄行为的理解,更能为养老机制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信息。
随后邹建文同学开始介绍他的理论模型,首先他根据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设定了基础模型,但是他认为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忽略了健康、退休、遗赠和医疗支出等影响因子对老年人效用的影响,因此他特地加入了这几个要素重新构建理论模型,同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4、2016 年的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 调查(CHFS)2011、2013、2015 年的数据,识别中国老年人消费储蓄行为的一些典型化事实,发现:一是中国高龄老年人依然持有大量的资产。二是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老年人 80 岁以后的医疗支出会下降。而后再对样本数据进行一定处理——(1)剔除收入和消费在 1%以下和 99%以上的样本; (2)只保留户主年龄在 60 岁-85 岁的样本;(3)只保留至少有三期连续观测值的样本。进行实证回归分析。
邹建文同学最后跟我们分享这篇文章几个重要的结论(1)75岁是老年人消费储蓄行为转变的节点。在75岁之前,老年人消费行为基本不受健康因素影响,而75岁之后,则显著受健康影响。(2)影响老年人消费效用的主要是主观健康感受,而不是生理健康状况。或者说,75岁之后,居民会通过消费行为体现出其“老年人”属性。(3)城乡之间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农村老年人受健康因素的影响更大、而且更早。就消费储蓄行为发生转换的年龄节点而言,农村和城镇分别是70岁和78岁。而且,农村老年人不受退休因素的影响,而城镇老年人在65岁前后的消费行为会显著受到退休因素的影响。(4)健康因素对老年人储蓄行为的影响要显著大于遗赠动机。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受健康因素的影响更大,面临更大的医疗支出风险,受遗赠动机的影响较小。同时邹建文同学认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模型没有刻画住房、代际转移支付等影响老年人储蓄行为的机制,也没有深入分析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一般均衡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建立更一般化的生命周期模型。
最后,邹建文与参加研讨班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徐长生老师对他的文章在观点上提出疑虑:本文关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拐点问题和效用问题可能需要进行更加严谨的区分和考量。范红忠老师指出邹建文同学思考模型之所以出现医疗支出拐点可能是因为中国目前平均寿命较低,同时样本数据过小,结论可靠性有待商榷。邹建文同学表示认可老师的观点,将会重新思考和检验自己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