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陈亚会)11月8日晚,经济学院2018年秋季第四次宏观经济研讨班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我院教师徐长生、易鸣参加研讨。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杰伟老师及其硕士研究生吴思栩汇报了工作论文《互联网、人口规模与中国经济增长:来自城市的视角》。
吴思栩首先介绍论文的背景,即针对互联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上个世纪出现的“索洛悖论”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并没有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而之后的研究逐渐发现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经济做出较多贡献,多数文献通过联立方程及简化方程研究促进作用,一般集中在网络效应、区域差异以及作用机制上,多认为互联网的渗透率通过网络效应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而且存在东西部区域存在差异。但是已有研究多是从省级层面数据进行检验,没有具体到地市级。该文章借助于地市级的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视角研究存在网络效应和区域差异下,这种促进作用是否在渗透率低区域的大城市要高于渗透率高的区域的小城市?由于相同渗透率增加,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互联网使用人数增加越多,由于网络效应的存在,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会更大,而且考虑到局域网与全局网的差异,该文章得出结论:平均而言,互联网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在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促进作用,在人口大约超过300万的城市影响为正。(2)存在网络效应,为人口规模的加强作用提供了重要解释。(3)存在区域差异,其中西部>东部>中部;但无论哪个区域,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
该文章的理论模型部分先是从含有人力资本的宏观生产函数出发得到稳态方程,再根据索罗模型得到收敛方程,其次,由于互联网宽带渗透率的增加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此将渗透率加入到技术进步中得到其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考虑到部分学者是将渗透率引入稳态方程后进行一阶差分得到面板数据模型,但是这种做法隐含的假设是每个时期都是稳态,而这与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增长有较大差异,因此改文章参考Islam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既考虑中国非完全依赖稳态的实际状态,又加入个体固定效应与实时间固定效应,考虑更多的个体特征信息。最后,考虑城市人口规模负互联网影响加强的作用,将人口规模引入到增长方程。
该文章采用的截面数据与面板数据分别涵盖中国289个地级市2001-2016年的宏观经济与互联网发展水平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以及多方面匹配得到的“中国常住人口数据”,使得回归结果相较于以前研究更加准确。此外还引入人口普查中单位就业人数等检验假设。
实证检验部分,首先是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以及人口规模的效应,为了加结果可靠性还使用截面数据和收敛方程对该结果进行检验,以及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重新估计,结果均显示,互联网渗透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入人口规模后得出互联网对小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但人口规模越大,互联网渗透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引入就业人口数据等的实证估计结果接近,并无太大差异。其中,针对人口规模对这种促进作用有加强效果的网络效应,该文章还解释了可能会存在的虹吸效应,并排除了这一效应的影响。其次,该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从人口规模与渗透率两个维度估计了网络效应与区域差异,为人口规模的加强作用以及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各区域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所带来的提供重要解释。其中使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网络效应,回归得到两个门槛值,再分样本引入人口规模进行估计,得到相同结论,而且还引入省级用户数,检验得出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主要来自城市内部,而不是省一级互联网的使用规模,但若省一级和城市一级互联网都比较发达反而会降低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可能是由于资源分散导致。针对区域差异,该文章得出西部地区互联网渗透率对城市经济的作用最大,且显著为正,东部其次,中部最后;此外加入人口规模后,发现西部地区人口较小的城市促进增长反而为负,因此,得出互联网对各区域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排序应该是:西部大城市>东部大城市>东部小城市>西部小城市>中部大城市>中部小城市。最后,为了缓解内生性问题构造三个工具变量分别是利用了相对外生的初始电话网络并刻画互联非线性扩散logistic曲线、周围城市的平均渗透率和同省其它城市的平均渗透率,并对结果进行检验,此外,考虑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推进作用大小会受到与其他城市沟通的便利性限制,该文章进一步检验得出小城市的距离越远、便利性越差,互联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弱,大城市相反。但是这种促进作用的顺序并不发生改变。最终验证并得到本文结论以及提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李杰伟老师与参加研讨班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针对相关提问做出了回答。易鸣老师引出网络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区别,指出容易让人疑惑是否是规模效应产生的作用。邹建文指出这种促进作用还会受到城市的其他服务性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何区分并进行有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他还提问为什么用截面模型?李杰伟老师指出之前韩宝国等学者用过这种做法,本文用截面可以当作稳健性检验。此外,李杰伟老师说之所以可以使用城市层面,是因为正好拥有城市的常驻人口的数据,解决了之前没有这个数据的问题。李磊提出可以用人口规模做门槛,同时梁榜指出也可以尝试使用互联网用户数做门槛效应,而且移动互联网要重点观察,李杰伟老师表示会充分考虑。对于文章用城市到光缆通信干线节点的距离作为工具变量,由于距离越远,延迟越久,易鸣老师指出可能使用地理距离并不能真实反映网速,可以使用pin值,直接度量宽带的使用度。徐长生老师指出可以检验下2015年移动智能网络(如手机网民的剧增)的大爆发是否促进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变化。并且提出文章应该指出其中的影响机制,比如会促进研发的投资和专利,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李杰伟老师指出,当前已经有文章在省级层面的数据做了相关研究,也都验证了这一机制的存在,该文章会进一步借鉴,以增加机制研究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