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郑冯忆)6月5日下午,经济学院国贸系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六)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举行,我院博士研究生蔡嘉瑶汇报了题为“中国式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来自行政区划改革的证据”的博士论文。
蔡嘉瑶博士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她指出,近年来,环境问题在我国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密切关注,其中河流污染问题十分严峻。自“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并将完成情况与地方考核联系起来;到“十二五”规划添加关于水污染的考核指标,把氨氮浓度纳入到监督指标中;到2016年全国推行“河长制”进一步促进联防联控,解决“九龙治水”的流域综合治理困境以来,我国在水环境规制政策属于分而治之到联防联控。但我国水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201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有16个断面水质严重恶化且不达标,大量省份开展“水十条”重点任务进度滞后。
接着,蔡嘉瑶博士提出论文的核心讨论问题:一、为什么中国式财政分权体系下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如此缺乏动力?二、为什么地方政府在同样作为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支出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三、又是什么使我国的系列环境政策治理目标难以达成?四、追溯到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政治经济框架背景下,地方政府面临的激励和行为取向如何?
蔡嘉瑶博士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一、中国式财政分权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扭曲,分权后的地方政府更加倾向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性领域,挤压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支出。二、中国式财政分权强化了辖区间横向竞争和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纵向竞争,加剧了辖区间环境污染和治理的溢出效应。三、新时期的环境政策通过设立减排目标与地方绩效考核相联系,尽管对国内整体环境绩效有改善作用,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地方环境治理具有负向作用的渠道。
最后,蔡嘉瑶博士介绍了本文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一、创新地方绩效考核,重塑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二、为更好发挥出财政分权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推进户籍改革,促进人口和其他要素流动自由化。三、改善市场分割,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检查执法的干预,强化部门联动,联防联控协同治理环境污染。四、警惕行政区划改革进程中可能的负面效果。
在互动环节,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老师对文中三个结论的内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与统筹权利的应用提出建议,经济学院教师杨进老师则提出可深入分析文中结论的影响机制、影响渠道,并指出文中可进一步解释户籍改革建议的由来。经济学院博士生梁榜则针对权利集中对环境的具体影响问题与蔡嘉瑶博士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