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18年春季第六次宏观研讨班:环境分权与经济竞争背景下河流跨界污染的县域证据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31 19:32:59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翁丽影)5月22日晚,经济学院2018年春季第六次宏观研讨班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我院教师范红忠、易鸣参加研讨。博士研究生张麒汇报了工作论文《环境分权与经济竞争背景下河流跨界污染的县域证据》。

首先,张麒谈道,河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使县级行政区与流域整体之间存在收益成本的非一致性,因而可能触发各地在流域水环境治理方面对下游的“以邻为壑”行为。从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呈现出鲜明的沿河布局特征,而且更倾向于在更靠近下游边界地区布局。张麒想探讨的是县域层面跨界污染的机制与证据。

接着,张麒讨论了县级政府的行为以及河流的污染问题。刚性行政分割所带来的环境分权导致县级政府在治理环境时具有本位主义和污染溢出。而县域经济竞争也导致县级政府对污染项目激烈的招商。河流具有“自净效应”和污染的“累积效应”。越接近下游边界,污染的“累积效应”居于相对主导地位;而跨越县域边界后,在下游县的上游地区,河流的“自净效应”居于相对主导地位。

然后,张麒介绍了理论和实证部分。基于环保部一百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他对理论部分提出的命题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河流县域层面的“跨界污染”情况明显,河流越接近县的下游边界,污染程度越严重,且污染程度加速递增;而在跨越县域边界后,污染会有一定阶段的下降,即县域边界两侧河流污染存在结构性变化;河流跨越的行政边界越多,污染排放越严重。

张麒与参加研讨班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并针对相关提问做出了回答。他谈到,实证部分用县域边界到监测站的距离来替代传统虚拟变量,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博士研究生邹建文指出,理论部分命题的数理证明还需要再次检查下,存在一些笔误。博士研究生翁丽影博士,由于计量模型中有解释变量的二次项,在考虑该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时,不应该只看其一次项的系数,还需要关注其二次项的系数。范红忠老师认为,监测站的存在很有意义,可以讨论下监测站的存在对水污染的作用。易鸣老师谈到,文章证实了河流跨界污染的存在,但这种上游生活下游污染的做法好不好不能直接否定,有些学者从博弈的角度在研究各个地区如何排放是最优的,可以参考这些文献再谈这个问题。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