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二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开放与发展研究前沿(二):Silver: commodity and/or money? Evidence from China 1890–1936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23 20:59:31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陶爽)5月20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开放与发展研究论坛——开放与发展研讨会(二)于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106教室顺利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谢一青讲师作了题为“Silver: commodity and/or money? Evidence from China 1890–1936”的精彩报告。参与嘉宾、我院多位老师以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此次讲座。

谢一青首先对其工作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动机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通过对1890年-1936年之间中国净白银外流的数据和金银价格比情况的分析,她表示,这其中存在一个著名的争论: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是否真的导致中国白银流出,甚至是1934年后中国的通货紧缩和萧条?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赞同的观点认为,大萧条时期白银价格的下跌相当于汇率贬值,在英、美国等国于1931年起相继放弃金本位并大量购入白银后,中国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反对的观点则认为,尽管白银一直在流出,但是具有竞争力的银行体系阻止了中国资金短缺,进而货币供应量(M2)没有缩小。由于金银价格比的上升,将白银分别作为商品和货币来看待,其对中国的白银外流有着相反的影响。

本文据此研究了中国的白银外流的相关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接着,谢一青指出,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通过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长期白银流出,其次,澄清了为什么中国经济在1933年之后经历了大量白银外流的衰退之后的疑惑,与此同时,从宏观和微观数据中找到了经验支持,阐述了1890年到1936年中,贸易条件和白银流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中国1890年到1936年的经验数据,谢一青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中国白银外流的原因、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银行体系的表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四点:一是在1931年之前,由于外国将白银作为商品来对待,白银贬值导致白银流出中国,而较差的贸易条件有助于缓解这种流失效应;二是1931年以后,外国将白银视为货币,因此,白银升值伴随着更多的白银外流,同时,更好的贸易条件扩大了这一影响;三是当贸易条件恶化时,中国的贸易平衡也出现恶化。然而,由于出口增加超过了进口增幅的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有所改善;四是从微观角度看,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净白银流出量的减少改善了贷款,存款,现金和资产等银行指标。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