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龚远姮)11月28日上午10:00,经济学院2017年第七十五次学术讲座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戚树森作了题为“Move a Little Close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Bank Branches”的精彩报告。经济学院教授钱雪松主持此次讲座。
首先,戚树森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现状。他指出,已有大量丰富的文献研究银行密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研究银行对其分支网络规模大小影响的文献有限,尤其关于银行建立分支机构地理位置的基本影响因素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都十分匮乏。因此他的文章从这方面着手,集中探讨银行分支机构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来探讨信息共享机制如何通过银行集群影响实体经济。
接着他以一个问题“Why do bank branches cluster?”引出此篇文章的框架。建立一个三阶段的空间寡头模型来解释银行分行集群,利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这一冲击预测信息共享对分支集群的影响,通过使用详细的银行分支数据(地理坐标和建立或关闭日期)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理论分析部分,他详细介绍了模型中每一阶段的理论基础。他权衡了在银行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银行网点聚类的市场规模效应与价格削减效应。他指出,市场规模效应下,更多的银行网点集群导致较高的接收贷款的可能性,成本相对较低,这将吸引更多的借款人访问这个地区;在降价效应下,银行网点越多,银行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这将降低当地的均衡贷款利率。
在实证验证部分,戚树森利用银行环境与绩效调查的数据,选取1995 - 2012年期间,22个新兴欧洲国家中,676家银行的59,333家分行的地理坐标和日期(以及可能关闭)的详细数据,在不同的假设下选取不同的子样本进行实证验证评估信息共享对银行分行集群的影响。
最后,戚树森指出了文章的主要结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直观的框架,让银行理性地权衡的市场规模效应和价格削减效应对银行集群的影响,在国际背景下预测模型,使用信息共享作为国家层面的外部冲击,将银行推向新的集群平衡进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机制:借款人信息的中心可用性导致了不同的分支聚类均衡水平,与空间信用配给的减少有关。
最后,钱雪松、杜立、邹建文等就文章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及文章的研究意义、可能的后续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戚树森,厦门大学金融专业的助理教授。他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院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在搬到马斯特里赫特之前,他在蒂尔堡大学和山东大学学习。2016年夏天,他访问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他的论文已经被接受在ASSA、FMA、EEA、MFA、CICF等。他曾担任《银行与金融》杂志的主裁。他的研究兴趣在于实证银行、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