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17香樟武汉Seminar第三期(一):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9-21 18:37:58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胡耀文)9月16日上午9点,2017香樟武汉Seminar第三期(一)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如期举行。我院博士研究生毛海欧报告其题为《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工作论文。

毛海欧首先指出,虽然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不断提高但其分工地位明显却落后于发达国家且被锁定在低端分工环节。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毛海欧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虽然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以及如何提升分工地位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全球价值链参与、国家内部动力、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等视角展开研究。毛海欧表示本文尝试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研究国际分工地位,并将贸易网络研究深入运用到行业和中间品贸易层面。

毛海欧基于Long et al.(2005)的理论模型进行拓展,从全球生产网络位置角度去研究网络中心位置和网络结构洞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识别生产性服务业中介效应的存在性。进一步对模型推导以及数据处理后,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初步回归结果表明:一是全球生产网络中心位置提升增加了获取知识资源的机会,有利于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二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影响国际分工地位的中介变量,生产网络位置变化会影响知识获取机会和效率,影响国际分工地位。随后,毛海欧还进一步从高端与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效应、欧洲和亚太生产网络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一方面非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作用更强,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是导致高端服务业结构失衡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亚太和欧洲生产网络位置具有差异化,欧洲生产网络中心度提高有利于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亚太生产网络中心度对国际分工地位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毛海欧还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并指出本文的贡献和创新点主要有四点:一是从全球生产网络位置这一新视角研究国际分工地位;二是研究了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对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三是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网络中心位置提升但分工地位仍处于低端的原因;四是对亚太和欧洲生产网络位置进行差异化比较。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中心石军伟教授针对模型中网络中心度与限制度指标交互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周记顺讲师就文章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标准提出质疑。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香樟武汉Seminar第三期的第一场学术报告。香樟经济学武汉Seminar是香樟经济学术圈在武汉地区组织的一个小型研讨会,工信部《产业经济评论》杂志社协办。出席本次第三期香樟武汉Seminar主要有来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张天顶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石军伟教授、苗双有和毛海涛讲师、暨南大学周泳宏副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周记顺讲师、毛海欧和万千等博士研究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