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17年春季第二次宏观研讨班:劳动力转移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来自撤县设区的证据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3-03 10:42:25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杨秋怡)3月2日晚7点,经济学院2017年第二次宏观研讨班于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我院教师徐长生、范红忠、易鸣参加研讨。我院博士生李磊汇报他的工作论文——《劳动力转移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来自撤县设区的证据》。

李磊首先阐述了他的研究动机。从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来看,少年抚养比在不断下降,老年抚养比在不断上升。我国在劳动力增速减缓的同时,三产占比在不断变化。根据郝大明2016年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5%以上,并且还有较大潜力,到2025年之后才会发生衰减。根据Acemoglu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存在两种决定技术进步方向的力量――价格效应(价格上升诱导技术进步)和市场规模效应(具有更广阔应用市场的技术能产生更大收益)。如果两种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这时价格效应较强,技术偏向于稀缺要素的方向进步。反之,替代弹性较高时,市场规模效应更大,促使创新针对丰裕要素。因此,要素结构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在这篇文章中,李磊以城市层面的技术进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供给冲击的影响,主要检验在替代弹性小于1时要素结构变化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在对理论框架和技术进步方向测算方法进行讲解之后,李磊详细地介绍了“撤县设区”对劳动力转移的逻辑影响机制。中国的撤县设区,是直辖市或地级市将其所辖的县或县级市调整为自己的城市市区的一种城市化行政手段。从县到区的升级,打破市县之间较为独立的市场形态,制约经济发展的许多障碍得到消除,城市规模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增大,分别产生集聚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区内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服务业的扩张进一步鼓励就业,吸引劳动力。李磊的研究在紧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大背景,证实了Acemoglu(2002)关于要素替代弹性小于1时劳动供给的增加会导致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的结论,并进一步得出劳动的相对报酬由于劳动供给的增加而下降的结论。

评论人杨迎亚提出,撤县设区的条件和标准十分严格,例如对于中心城市的郊县改设市辖区时,要求该县非农人口不低于就业人口的70%,这就对筛选出来进行“撤县设区”政策的样本产生严重的内生性问题。另外,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高达0.9675,考虑样本误差的情况下基本可以看做1,会导致CES型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形式的问题。这么高的替代弹性在以往文献中都是未曾有的。李磊回应,将撤县设区选为内生变量已经考虑到了这样的内生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也证明即便其选择条件较为严格,仍然不失为一个成功的工具变量。易鸣指出,接近于1的替代弹性使得CES型生产函数转化为CD形式,并非线性形式,而之所以算出的替代弹性比前人的偏高,可能是本文选取的是城市数据并非省级数据造成的统计口径差异。评论人章合杰提出,文章选题很好,切入点独特,形式规范。但是亮点同样带来弱点,用劳动供给代表撤县设区的劳动力转移有失偏颇,存在跳跃性,在相关性和准确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范红忠根据他在黄冈纺织厂的调研,指出现实现象可能和文中机制有所出入,技术进步更大可能是由于技术追赶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驱动因素可能还是技术追赶。易鸣建议,将劳动力数据换成土地数据会更加有说服力,撤县设区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扩大城区土地面积。徐长生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力转移和资本积累首先是互补关系,同时进行。这也正是资本深化的过程。总体上每个劳动力的资本量是增加的,直到刘易斯拐点到来时,替代效应才逐渐显现出来。撤县设区的力量总体来说还是有些薄弱解释力度不够,我们应该探求中国技术进步的独特之处。中国的劳动力变动问题是新的研究热点,大家可以在这方面深入研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