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九次宏观研讨班:为逃税而腐败和投入品变化带来的技术变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6-06-17 13:54:55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杨秋怡)6月16日晚,经济学院2016年第九次宏观研讨班于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教师徐长生、张玉英、范红忠、易鸣、刑斐参加研讨。会议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师田彬彬汇报论文《为逃税而腐败——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济证据》,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竞汇报论文《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Input Supplies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田彬彬首先对他的论文《为逃税而腐败——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济证据》进行研究背景分析。从宏观角度上看来,腐败不仅是帮助企业免受敲诈和掠夺的“保护费”,还是提升企业绩效的“润滑剂”。企业通过向官员行贿来保护自身财产不受损失,避免受到政府不公平政策对于自身的影响,企业的寻租能够有效地避免无效率的管制。同时,腐败有助于企业获得稀缺资源,如贷款、土地和行业垄断地位等,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的贿赂会增加官员的努力水平,从而发挥“援助之手”的作用。田彬彬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以发展中大国中国为制度背景,聚焦企业腐败的逃税动机,为腐败的“润滑剂”功能提供新的证据。

他基于拓展的A-S模型,关注企业所得税的逃税,将逃税指标设定为“账面-应税收入的差异”,控制了企业规模、营业利润、资本密集度、存货密集度、名义所得税税率这些变量。并关注了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对企业腐败的收敛作用,运用DID(倍差法)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逃税动机进行比较,对于企业通过做大招待费用来进行逃税这一内生性他的解决办法是利用招待费用的滞后项、采用不可税前扣除的招待费用单独衡量腐败、基本结论的异质性反证这三种方法。他的结论是单位营收对应的招待费越高,企业的逃税程度越高;企业基于招待费的腐败与自身的政治关联相互替代;宏观的贪污腐败水平会提升企业腐败的 “润滑剂”功能。博士研究生文乐就系数值的数量级是否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提出疑问,博士研究生王砾建议在内生性的控制方面添加公司治理因素。

张竞汇报的论文是UCLA的助理教授的Hanlon关于偏向性技术变革对创新的作用的一篇文章。偏向性技术理论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的相对供给的便宜能够影响技术过程的方向。本文对相对投入供给的变化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和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影响提供证据。对此,Hanlon利用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相对供给发生的外生偏移进行研究。张竞表示,美国棉花产量的短缺使得英国生产商不得不向印度寻求替代供给,但是印度棉花不仅质量更低,在纺织过程中也更需要清理和整理。因此,这一外生事件引起了生产过程中两种相似投入品的相对供给产生变化。在阐述了理论机理后,张竞对这篇文章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了创新的动机。然后解释了棉纺织业的过程以说明该文的实证设计。最终得出结论:内战时期美国棉纺织业产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印度棉花带来的技术变革、新技术的引入引起了印度棉花相对于美国棉花的相对价格重新反弹。但是同时也提出一个疑问:这一事件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呢?易鸣、徐长生对于这种相对投入品变化导致的技术性变革在中国的应用性进行了讨论,范红忠就其长期效应提出了他的观点。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