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经济学院2017年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碳排放权市场的价格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4-22 16:29:31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康瑾)4月21日上午十点半,经济学院2017年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学院402教室举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魏立佳教授报告了其论文《碳排放权市场的价格稳定机制:一项实验研究》。

魏立佳首先指出,碳市场在我国是一个重要议题。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碳排放权市场的建立对于维持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2017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交易量将在30亿吨-40亿吨/每年,实现碳期货交易后,全国碳市场规模最高可达4000亿元,成为我国仅次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第三大证券交易市场。

碳市场运行需要防范价格风险,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碳配额过度供给问题;其二,宏观经济周期对碳市场的影响;其三,交易者短视和流动性风险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魏立佳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经济实践中应用较广泛的三种碳市场价格管制机制,一种是欧盟实行的数量管制,其通过调整碳配额数量来防范价格波动风险,另外一种是美国实行的价格管制,其通过设定交易价格上下限来避免价格过度波动,还有一种是我国施行的价量管制,通过结合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两种机制的特点来防范价格风险。

论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比较了不同价格管制机制在价格稳定、产量稳定和市场效率三方面的实践效果。该实验在武汉大学行为科学研究实验中心完成,每个实验场次包括10位随机抽取的学生,其中高配额消耗厂商与低配额消耗厂商各有5名。碳配额发放方式包括正常发放和过度发放两种。实验一共30期,配额拍卖量逐期递减。厂商每期最多生产4单位产品,并且边际成本递增。每期产品的价格为30或40,概率均为50%。魏立佳用实际价格相对最优价格的偏离程度测度价格稳定性,用实际产量相对最优生产路径的偏离度测度产量稳定性,用社会总剩余相对最优情况下的百分比测度市场效率。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从价格稳定性、产量稳定性还是市场效率角度进行考察,中国价格管制组的施行效果均优于无管制组、价格管制组和数量管制组,而且,数量管制组效果最差。

短期来看,宏观经济周期也对价格施加了显著影响,在经济繁荣期,碳配额价格显著增加。这意味着投资者没有完全平滑现在与未来的消费,因而存在一定的短视行为。魏立佳还计算了不同管制机制下低消耗厂商与高消耗厂商之间的利润差值,发现相对于其他管制机制而言,中国价格管制机制下的利润差值最大,这表明,中国价格管制机制很好的帮助了低消耗厂商。最后,考虑到政府经常会过度发放碳配额,魏立佳对过度发放情况下不同管制方式的实践效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发现即使在过度发放情况下,中国价格管制组的实践效果依然优于其他管制方式。

提问环节中,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询问该实验对实验参与者的抽取是否随机,魏立佳对此作了肯定答复,但也指出这不能完全避免智力外流的情况。经济学院教师崔国伟指出,中国的价格管制机制其实是融合了欧盟数量管制与美国价格管制之后的产物,既然如此,到底是哪一种特点在起作用,从而使中国的价格管制机制优于其他管制方式,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济学院教师魏杰就试验中最优价格的确定以及价格上下限的设定方式与魏立佳进行了交流。

魏立佳,2012年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珞珈青年学者、珞珈领秀人才计划。兼任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发表于Marketing Science、Econometric Theory、Economic Modeling、Pacific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SSCI学术期刊,以及《经济学(季刊)》、《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世界经济文汇》等中文学术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