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十次宏观研讨班:宏观经济热点形势分析以及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6-09-19 22:06:58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杨秋怡)9月18日晚,经济学院2016年第十次宏观研讨班于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经济系教授徐长生、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范红忠、经济系教师易鸣、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周继顺参加研讨。硕士生贺燕、艾希进行宏观经济热点形势分析,博士生文乐报告他的工作论文《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贺燕、艾希对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解读。从经济数据上看,中国工业企稳回升,投资增速企稳,消费和出口回升,就业总体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工业企业利润回升,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新成效,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需求结构改善。评论人博士研究生李磊认为,目前的平稳更多的是由政府刺激带来,增长的投资大部分由国有投资拉动,尤其是基建部分。徐长生指出,此数据反应极低的投资水平,特别是民间投资的下降。汽车消费很可能是下一个产能过剩产业。从进出口角度看,人民币贬值效应对外贸经济是有利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的上升可以说是一种被动上升,主要是由投资的放缓造成,而不是主动上升,经济结构根本上并没有改善。作为观察经济周期的先行指标,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由负转正是由基建和房地产的拉动带来的价格回升,这是经济好转的重要信号。同理,PMI和克强指数的上升也代表了经济回升,利润上涨的好迹象。范红忠认为,房地产企业到底是实是虚?取决于房地产行业的状态。在房地产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拉动基础产业,然而房价的大规模上涨则是投机行为,后期的偿债能力不够问题却十分堪忧。

在分享他的文章之前,文乐同学首先介绍了一本书:《落脚城市》。本书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贫民窟生活,并以重庆、深圳、四川三地的贫民窟生活进行实例展现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问题。通过这本书,他引出了他今天汇报的论文的主题:《房价上涨对人口半城镇化的影响研究》。所谓半城镇化,指的是农民流入城市后,虽然与城市市民一起生活,但是没有形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文乐同学先介绍了半城镇化随房价上涨的体制原因和房价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锦标赛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财力与激励让农民工落户,另一方面,房价的上升同时增加了农民工的买房难度,加深半城镇化的程度。大城市的积分入户评价体系使得农村转移人口的住房成本大大增加。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对人口城镇化的另一作用机制是提高了企业的用工和用房成本。之后,文乐进行了人口半城镇化的莫兰指数的空间相关性与Gi值的异质性分析,为后期的实证分析进行了铺垫。在计量模型中,文乐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房价上涨对半城镇化率具有显著的推进作用。实证结果同时表明,中国特殊的“城中村”模式导致人口的外流现象并不显著。在机制检验中,文乐讨论了教育与城镇生活成本对半城镇化率的促进作用,发现这些作用并不明显,排除了这些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最终得出中国人口半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存在自西向东的空间集聚特征的结论。李磊针对本文的反向因果关系提出了疑问——半城镇化率的上升可能是城镇化率不变带来的内生性。同时,城镇化问题主要针对中小城市,而房价的大规模上升大多是一二线城市,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如1999年到2014年的较长时间跨度之间发生了许多次改革,比如农民落户的机会成本上升,2001年的《农村土地流转法》给农民带来了土地流转带来了好处,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2009年农村试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成本改革。同时,竞争性储蓄,其实买房和落户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另外,在文中考虑了北京、上海这两个特殊的城市,但是这两个城市的落户政策非常严格,如不删除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议予以剔除。陈珍珍认为,本文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有所缺失,制度背景方面未考虑土地制度、社保制度,可以进行相关补充。易鸣提出,显著性和重要性之间并不一定是互相替代的,应该主要考虑经济意义。徐长生认为,农民工考虑买房主要考虑的是工作的可得性,本文的分析逻辑上可能与房价上升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按照省份进行分析的结果是将很多因素平均化,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让大家都信服,建议寻找影响半城镇化的其他途径。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