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毛海欧)12月5日下午,2016年第七十七次学术讲座在经济学院10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王勇作了题为“Structural Chang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Middle Income Trap”的主题报告。
首先,王勇界定了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从1990年到2010年,世界80%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20年的经济发展之后依然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这样经济非收敛现象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关注了发达国家的增长问题,贫困增长理论关注了贫困国家的增长问题,而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没有系统性收敛现象及与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间的不同没有相应理论进行探讨。而现实数据表明,这种中等收入陷阱是广泛存在的,大部分的中等收入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没有跳出中等收入阶段。
王勇梳理了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的文献。从实证研究而言,按照绝对划分标准,一些学者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按照相对划分标准,就存在研究的意义。就理论研究而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投入驱动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接着,王勇定义了几个关键概念,他指出结构转型是指经济体系中农业、工业、服务业比重的变化;产业升级是指制造业内部从低质量、低附加值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升级;垂直结构指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将制造业投入占比较高的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这几个变量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和理解非常重要。
王勇介绍,文章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揭示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该理论模型强调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壁垒。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型时,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迫切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在相应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表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是相对落后的。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1)如果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壁垒过高,将不利于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因为消费型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是比较密集的;(2)可能存在多个均衡点,一些均衡点处游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早,不是帕累托最优点,存在政府调节让经济达到高均衡点的可能性;(3)国际贸易通过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阻碍或促进经济收敛。
王勇,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中国、印度经济;在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发表多篇文章;主持包括《美国特朗普新政府宏观经济新政策对中国与上海经济的影响预测分析》项目在内的多个项目;并担任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等多个期刊的评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