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三):城市环境政策、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4-20 16:53:24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邹建文)2017年4月19日晚7点,2017年国贸系发展经济学系列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经济学院405会议室举行。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谌仁俊报告了其论文《城市环境政策、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

谌仁俊首先指出目前我国环境健康风险凸显,新形势下急需严格有效的环境政策。这篇论文考察“两控区”和“排污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大气污染和公众健康的影响,采用了大气污染指标和公众健康指标。其中大气污染指标包括排放数据——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单位总产值SO2排放量,和浓度数据——SO2年日平均浓度,公众健康指标包括微观个体发病情况——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和宏观疾病发病率——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文献综述部分,谌仁俊指出发达国家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法制建设,其环境政策较为成功,例如,对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但在发展中国家,较弱的环境规制阻碍了环境政策的效果。已有的对中国环境政策的研究包括研究停产、限行等临时强制性治理手段,环境政策、环境规制与环保执法,取消煤炭补贴,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政策,“两控区”和“试点区”等。

这篇论文主要有三点创新,一是采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获得更可靠的结果,二是全面比较“两控区”和“试点区”这两种政策,三是从CHNS微观数据中提取疾病数据,同时汇总到宏观层面。

1989-2014年SO2年日平均浓度显示,三类城市SO2排放指标均在1998年进入持续下降区间,却均在2002年左右出现小幅回弹。1989-2014年发病率数据显示,2004年两类疾病发病率从上升转为下降,而在1997年心脏病发病率持续高速增长,其趋势直至2004年才扭转,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仍保持之前下降的态势。分省份发病率数据显示,心脏病发病率呈现“南低北高”的特征。

论文使用两阶段倍差法进行研究,第一阶段是事件分析模型,第二阶段是均值偏移和趋势突变回归模型,其中研究大气污染减排效应是使用《中国环境年鉴》的SO2数据,研究公众健康改善效应是使用CHNS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大气污染减排效应,无论减排目标是控制排放量、控制浓度还是控制排放强度,都很难从中找到支持两类环境政策降低SO2污染的有力证据。公众健康改善效应,无论是微观发病情况还是宏观发病情况,无论是心脏病还是呼吸系统疾病,也很难从中找到支持两类环境政策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有力证据。

在异质性分析部分,谌仁俊分析了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异质性。对不同人群的发病率进行异质性分析,“两控区”没能控制老年人(心脏病高发人群)发病率,没能控制各类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排污权交易机制没能控制各类人群心脏病发病率,没能控制各类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对南北地区的大气污染减排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两控区”政策在北方城市实施较好,一定程度上降低SO2污染和心脏病发病概率。

最后,经济学院教师马诗卉指出CHNS数据并没有权重,可能不足以代表全国的情况。经济学院教师叶巾祁询问为何是采取两阶段倍差法,而不是通常的一阶段倍差法,谌仁俊回应这种方法来自于AER上的一篇论文,使用两阶段倍差法更能克服截面相关问题。经济学院博士毛海鸥提出SO2是会流动的,可能空气污染存在溢出效应。经济学院教师方晶指出环境政策效果不显著可能与政策执行力度有关,如果有表示政策执行力度的变量,如法律诉讼相关的数据,可以加入到回归模型中。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