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李铭萱)2022年6月18日上午,第八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暨“张培刚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颁奖典礼主题报告(一)在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学术报告厅和线上腾讯会议同步举行。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张勋,先后做了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环节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副院长宋德勇教授主持。
首先,陆铭教授以《中国需要转型和发展的大国经济学》为主题进行了演讲。陆铭教授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理想的发展目标是经济长期、全局和多维的发展。长期是为了让经济有可持续性;全局是要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其中,陆教授强调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非常重要的;多维是收入水平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需求。面对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和中国的特殊国情,陆教授认为,首先要吸取的是基于共同人性基础之上的规律的普遍性。但也要注意转型时期体制的特殊性,比如传统农业社会、计划经济和半封闭经济遗留下的特征,这些是研究中国经济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全球普遍规律对比时发现,中国城市化率偏低,这其中蕴含了经济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的特殊性,从产业结构来看亦是如此。人口密度与服务的关系将经济研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联系起来。普遍性是经济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率提高和服务业占比提高,但是特殊性在于人口不完全流动导致的中国城市化率偏低和服务业占比偏低。最后,陆铭教授提出了一些研究的误区。第一,不能直接套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第二,直接用中国的数据来为既有的经济理论提供证据,忽视了转型特征。第三,误以为转型特征是解释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转型特征与中国奇迹是并存的,没有因果关系,转型特征导致的是问题而不是奇迹。对于转型特殊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要持有科学态度。
张炳教授的报告主题是《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National-Scal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Pollution Appeals in China》。这是一篇具体的学术研究,是关于公众参与和政府问责的实验性研究。张教授从新闻、微博的各种举报事件切入,并提出,有正常的投诉渠道,我们为何还需要微博等公共媒体进行举报,媒体公开投诉更有效吗?公众参与是否有效?为解决上述问题,张炳教授团队进行了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实验,对可能存在违法的企业进行举报。从结果来看,公开举报比其他举报效果更好。同时,举报有外溢效应,其他未举报的问题也会受到政府的关注。张炳教授从政府,企业两个角度研究投诉是否可以对企业有所改进。利用CEMS进行研究,在线监测25000家企业,分为不干预,不公开渠道投诉和公开渠道投诉三组进行实验。其中,结果有低估和高估两种情况。将城市分为两类进行研究,进行DID识别。最后,张炳教授指出投诉可以降低企业污染超标率,投诉不会引起其他人也进行投诉,同时,投诉多的企业污染有所降低。被投诉企业较多的地方,政府会加强监管。
张勋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张勋教授指出共同富裕的关键词有丰衣足食,消除两级分化和贫穷,普遍富裕等,共同富裕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从研究的角度,共同富裕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实现:(1)收入增长和均等化。(2)财富增长和均等化。(3)机会均等化,包括但不限于就业和创业。数字经济的关键词有数字化,网络,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等。他强调,数字经济发展依赖于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张勋教授认为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从消费端和生产端理解数字经济更直观。消费互联网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其中数字金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很快,领先全球。原因多样,张勋教授认为大国是重要因素。工业互联网类似于产业数字化过程,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的效果。因此,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理解数字经济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可以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展开。最后,张勋教授通过分享文章《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与社会分工》介绍了数字经济的相关测度,数字经济的社会分工效应。消费互联网推动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工业互联网推动农村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张勋教授的第二篇文章《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指出,消费互联网从支付业务的发展和信贷业务的发展两个方面促进共同富裕的创业机制。最后,张勋教授介绍了三篇关于数字金融与数字鸿沟的文章,强调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数字金融与共同富裕的一些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