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第七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6组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1-06-10 15:48:11点击次数:

(通讯员:宋楷)第七届全国经济学研究生学术年会平行论坛(一)第6组论文研讨于5月29日下午进行。本次讨论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孙雅老师与高杨老师担任点评嘉宾,来自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硕士生李依、施洌聪,南华大学的硕士生刘滨、北京交通大学的硕士生李国彭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报告。

第一位作报告的是来自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硕士生李依,她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地方政府治理与城市能源效率——来自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证据》的论文报告。低碳城市建设是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环境分权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环境规制手段。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探讨了地方政府治理对于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实证部分先构建渐进性双重差分模型,将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试点城市作为实验组,其他非试点城市作为对照组来检验低碳政策影响效果,其次构建了机制分析模型来检验具体的传导机制,最后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来检验政策差异性。实证结果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2)传导机制分析表明,该政策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市场整合效应来影响能源效率;(3)政策效果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类型不同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特大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中,试点政策对于能源效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同时发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试点政策会阻碍能源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了环境分权治理和低碳城市试点的环境政策评估两类文献的重要议题,从能源效率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地方政策在分权背景下的政策效应,为分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的一个独特案例并首次从能源效率角度拓展了低碳城市建设着力点,深入剖析了低碳城市建设对于城市能源效率的作用传导机制,还探讨了政策效果的异质性因素,为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目标提供依据,拓展了低碳城市政策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异质性影响研究。

点评嘉宾孙雅老师从“低碳城市”政策的地区具体措施方面以及环境分权与集权对比方面与李依展开讨论,高杨老师则是从样本的选择与考虑、控制变量的选择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位报告的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生施洌聪,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法治强化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来自环保法庭设立的证据》的论文报告。文章首先构建了DID模型以检验环保法庭设立是否会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产出,随后进行动态效应检验来验证环保法庭影响的持续性,并利用PSM方法和两次反事实检验对结果进行稳健型检验,最后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和扩展性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环保法庭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具有一定持续效应,符合“波特假说”理论;(2)从地区层面看,环保法庭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司法独立性较高、居民司法维权意识较高、法治水平较高、工业污染排放量较高以及环保诉讼案件较多的地区更为显著;(3)环保法庭的设立促使企业在短期(环保投资)和长期(绿色创新)的环保决策上均会做出反应,而不会顾此失彼。

点评嘉宾高杨老师就论文扩展性检验部分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孙雅老师就具体的影响机制方面与施洌聪展开了讨论,其他同学从样本选择和绿色创新对企业利润的挤出效应等方面与施洌聪展开交流。

第三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南华大学的硕士生刘滨,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的论文报告。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是顺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构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了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演化驱动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总体改善,软、硬环境水平之间的差异性逐步收敛;(2)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梯度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则相反,总体仍然呈现出“东高西低”及“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中东部地区空间结构趋于稳定,表现出“俱乐部收敛”态势,西部地区则存在内部分化;(3)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水平驱动因素的时空非平稳性显著,水平地带性分异与分散块状分异并存。公共服务、开放程度呈现经度地带性分布:城镇化率、财政扶持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产业结构,文化交流则呈现分散块状分布。

点评嘉宾高杨老师就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计算以及结果检验方面与刘滨进行了讨论,孙雅老师就机制分析方面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入因果识别提出了建议,其他同学就样本选择与题目一致性方面提出了问题。

第四位作报告的是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硕士生李国鹏,他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医疗众筹平台如何影响疾病风险分摊——社会网络视角》的论文报告。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十四五规划》也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但疾病或意外伤害带来的高额医疗成本是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的阻碍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防范因病返贫也是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构建网络博弈模型主要想回答三个问题:1.医疗众筹平台如何通过社会网络影响个体风险分摊?2.医疗众筹平台如何通过社交网络发挥作用?3.如何评估线上医疗众筹平台的社会经济影响?经过博弈模型演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1)疾病严重时,高社会资本群体愿意合作分担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御诈骗的作用;(2)疾病严重时,平台引入可扩大风险分摊范围提升个体效用;疾病适中时,平台引入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疾病轻微时,平台不会发挥作用;(3)政府要规范医疗众筹平台“大病”才能众筹的定位,促进其良性发展。本文相对于已有医疗众筹平台文献多为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不同点在于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随着疾病冲击变化,个体如何在社会网络上分摊疾病风险,并分析了医疗众筹平台引入对个体疾病风险模式的影响,在之前学者使用q核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q1,q2)核用于刻画疾病适中时个体社会资本与其风险分摊策略间的关系。

点评嘉宾孙雅老师认为众筹这个选题比较有趣,但对于众筹时是否遗漏了可能存在的纯粹利他性行为与李国鹏进行了讨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