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方紫薇)2020年12月30日上午10点,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外交流学术论文报告会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主讲人分别为张麒博士,陈亚会博士,熊婉芳博士和刘丽华博士,我院教师宋德勇教授也参与了本次报告会。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四位优秀的博士学长学姐分享了海外高校的培养特点。张麒博士表示,在他前往学习的日本东北大学里,培养多为研究组的模式,即一个教授加上一到两个副教授以及助理讲师构成一个研究组开展研究;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导师和副导师,并且每位学生要完成每学期至少2次的公开汇报;学院每周会组织4场研讨会,供大家交流想法,探讨论文;写文章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做一次汇报,因此撰写文章的进度会较慢。
陈亚会博士谈到其前往学习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时表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大导师和一名小导师,在论文敲定的时候是需要同时征得两位导师的同意;博士生是可以作为助教参与到课程研究中去,且助教的挑选是由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决定;实践教学的特点非常突出。
熊婉芳博士表示,在她前往学习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会在每个月邀请其他学校的教授来校开办讲座,并且讲座的内容和资料会提前发出来,大家会在讲座前先进行激烈的内部讨论,然后在外校教授开展讲座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很好的融入进去;该校的博士生课程并不多,学生能够很快的投入做科研的状态,并且可以随时跟导师进行交流。
刘丽华博士前往学习的学校为加拿大女王大学,她表示在该校的课程设置上,会兼顾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例如她选修的“资产定价”课程,配备的两名老师分别讲授资产定价相关的理论部分和相关的实证文献,更全面的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学校内设有英语角,学校也会提供英语写作技巧方面的培训,对撰写科研论文比较有帮助;导师会组织研讨会,学生可以在会上讲文献或者交流工作计划,会上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会议的第二部分,四位优秀的博士学长学姐们分享了他们的工作论文以及在外交流学习的心得。张麒学长分享了与国外导师以及宋德勇老师共同合作的工作论文《The demand and trade pattern: a support for the Linder Conjecture in the environmental sector》。该论文围绕“一国需求越大,会出口越多还是进口越多”为话题展开研究。文章首先在理论部分构建了一个需求与贸易类型相关联的理论模型,随后又通过实证回归检验了环保部门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强本地市场效应和弱本地市场效应均存在,且对发展中国家等低收入国家而言更加显著。
刘丽华学姐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论文《Perk Consumption in Hard Times》。该文主要是通过中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数据,研究强制分红政策对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文章将2007年开始实施的国有独资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上交国有资本收益与集团内上市公司高管在职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强制分红显著降低了高管在职消费,且机制检验结果支持了代理理论,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强制分红对高管在职消费的影响主要存在于治理环境较好的公司中。随后,刘丽华学姐分享了自己在加留学的生活以及疫情期间的心得,建议大家要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态度;在国外要与同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合适的场合下可以积极向别人介绍中国。
陈亚会学姐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论文《Doe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ffect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the country participating in it?》。该文主要研究了一带一路政策对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运用DID的实证方法研究发现,一带一路政策有利于提高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并且此提升效应对低收入国家可能影响更大。随后陈亚会学姐分享了自己在荷兰访学时的生活经历,并建议大家,要明确并坚持出国目的;在择校和择师上注意研究方向的匹配度;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提高语言水平;在确定研究方向后,要与国外导师保持联系。在外学习时,陈亚会学姐强调,心态和健康都很重要;不要把“疫情”当作科研停滞的借口;要经常与家人保持联系并学会“成长式”的照顾自己。
熊婉芳学姐分享了自己的工作论文《Analyst Coverag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Value: Evidence from China》。该文主要研究了分析师跟踪,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运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是有助于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和价值。其中可能的机制包括分析师追踪的外部监督作用以及信息渠道作用。文章还运用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会议的最后,四位博士学长学姐还对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