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术观点

2020年农业发展小组seminar(9月)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0-09-18 18:06:04点击次数:

(通讯员:方紫薇)2020年9月17日晚上18点30分,农业发展小组seminar(9月)在经济学院402会议室举行,这是新学期农业发展小组的第一次研讨会活动。我院教师汪小勤、钱雪松、杨进、孙雅参与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第一部分由我院博士研究生谢卫卫汇报题为《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工作论文。总体而言,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在1990年到2016年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因此需要厘清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机制从而找到相关对策。本文从要素投入和结构调整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路径演变。文章的结论表明,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经营规模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机械化和生物化水平,但是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化。在结构调整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和生产多元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有积极作用,农民外出务工和生产多元化增强了经营规模的作用,但是减弱了机械化和生物化水平的作用。文章带来的启示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未来要保持增长,应以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为基本出发点,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因地制宜地推动多元化生产和农民非农就业的本地化。

谢卫卫博士汇报完之后,在场的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西川老师首先指出了在论文展示时,演讲者应该注意到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与互动,随后指出文章应该加强对文中交乘项的经济含义的解释。余江老师指出,2004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能会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化,但是这些政策冲击并未被考虑到,并且文章的内生性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解答。张晓恒老师指出,文章应该在开头就通过简单清晰的图表展示出文章研究的问题,其次,文章提及的几个重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阐述的更加明确;最后建议文章研究问题的提出可以变得更加具体和有趣。孙雅老师指出,文章缺乏识别策略部分,因此内生性问题就无法得到合理解答;另外,孙老师强调在做文章展示的时候,作者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阐释文章所想讲述的故事而非单纯展示回归结果,文献综述和贡献部分也应该加强。杨进老师指出,文章的贡献和创新点并不明晰;省级层面数据的使用也并不合适,建议使用微观层面的数据。汪小勤老师最后总结了所有老师的建议,并再次强调文章应该更加强化问题的提出,进一步厘清文章的逻辑,还要重视国家出台的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接下来进入了本次会议的第二部分,由各位参会老师给在座学生分享“如何做社会科学研究”。

首先,刘西川老师指出,做科学研究第一位是发现问题,研究实际就是对假设的证实。余江老师也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强调,科学研究应该通过现象找问题,但是需要注意,有些现象并不适合作为问题,其本质是伪问题,因此需要作者进行细致的甄别。张晓恒老师以《经济学季刊》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表示当大家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时,要在做研究之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而非立即下笔,因为有的现象在深度挖掘之后并不是所假想的逻辑。对刚开始做研究的同学而言,“干中学”是比较合适的方式,可以选择“山寨”性地模仿经济学研究的套路;其次,张老师谈到现在学生做文章普遍追求“快”,建议同学们可以花点时间找一些研读经典权威文献,学习科学研究从理论推导到结论的过程。杨进老师总结了前面几位老师的观点并指出,可以从调查中发现“小问题”;大量的经济学研究其实是去做“约束”,找到这个约束后才能把文章讲的更加有趣。孙雅老师再次赞同了张老师所提及的“山寨经济学”,并向大家推荐了一本计量经济学的书籍《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An Empiricist’s Companion》。孙老师表示,对于新手而言,可以先选取AER等顶刊的文章尝试去“山寨”一次,“干中学”从而做出合格的文章;其次,新手追求“技术流”的做法并不合理,审稿专家并不会更加偏向罕见的计量方法,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更加重要。钱雪松老师再次强调了“找问题”的重要性;随后强调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阅读文献,在文献中找问题,过分看重文章的实证部分只是做科研的捷径,并不是长久之策,对于想长期做科研的同学而言,花时间看文献非常重要的;钱老师还表示,“实践”非常重要,要尝试去做文章,去“山寨”模仿学习。要善于主动向师长学习,尽可能从老师身上找想法。汪小勤老师指出,大家要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还要带着问题带着质疑去读文献,读经典;专注性,基本功,兴趣这三点非常重要。

老师们就“应该怎样处理文献”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钱雪松老师指出,读文献应该聚焦到某个领域,了解某个领域国内外最厉害的学者以及最活跃的学者,去了解他们的经典论文和最近工作论文;在做文献综述的时候,不要做成文献的堆积,而是应该阐述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刘西川老师指出,抄写很重要,有时候心静不下来可以通过抄写好的文献来静心;文献可以打印出来装订起来,可以增加仪式感;要学会译读,并且不要二手引用英文文献;要学会复述,读完文献后要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要耐心的大量阅读,“量变”才能达到“质变”;要学会专业的拆解,读文献的时候要按照作者的构思拆解,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要学会建立与文献的联系,在心中构造一个思维框架,找出文献之间的关联;要学会大胆的猜想和细心的预设,读文献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对社会有价值的输出;要有开放的心态,向身边的人学习。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