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学生动态

【暑期社会实践】经济学院赴黔滇湘三地调研绣娘脱贫状况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8-08-09 22:07:35点击次数:

2018年7月3日,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赴黔滇湘三地调研绣娘脱贫状况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贵州省兴义市泥凼镇、色居村开展关于绣娘在企业支持下如何改善生活质量脱贫的实地调研,并对绣娘、农企等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收获颇丰。

当天上午,热情好客的布依族的依文集团兴义项目负责人驱车带领队员们去往了展览地点——位于兴义市泥凼镇的依文·中国手工坊。

两小时的车程没有磨灭队员们的热情。在参观时,队员们惊叹于民族服饰的华丽和绣娘技术之精妙。一件件精美的衣服和饰品令人陶醉。在与依文公司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初步了解了依文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他们具体如何通过刺绣手艺使绣娘走上脱贫致富道路。依文公司在十几年来坚定的发展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潮流结合的分支品牌,公司负责人深入贵州黔东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遍寻手艺精湛的绣娘,设计出了许多精美的服饰,融入了民族文化的服装更显高贵典雅,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依文公司不仅仅响应了国家帮扶少数民族脱贫的政策,更加把有底蕴的文化之美展现在世人眼前。

随后,依文公司兴义负责人带队员们前往色居村。村中分散着许多具有特色的古老寨子,许多都是依文公司签约的绣娘的家,队员们参观了其中一家。队员们非常荣幸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款待,近距离的感受了当地绣娘的生活。招待队员们的这户人家的绣娘已经87岁了,刺绣70余年,看起来依然很健朗,在负责人的协助下,队员们对她进行了采访。布依族的姑娘从小就学刺绣,不会刺绣嫁不出去。小小少女,天真烂漫的年纪,不得不拿起针线,还没有懂得多少人情世故,就得在这一针一线里,在村里老人手把手的教学中,绣布,绣鞋,绣嫁衣,绣着自己的人生。奶奶眼睛已经看不清东西,手也没有多少力气,但几十年的沉淀,刺绣已经融入了骨血。

在与依文集团合作之前,当地绣娘的绣品大多只能留作家用,只有少部分能拿到当地市场上卖钱,所得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在手工坊建立之后,绣娘们可以通过手工坊选择订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后,交由依文集团售往全国各地。

这个手工坊的项目对于他们的生活改变巨大,他们从小就会的东西,可以卖出去换钱补贴家用,每个月的收入能保持在2000以上,这个收入在当地完全能够保证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像奶奶这么大的年纪,因为刺绣水平高,也能接一些单来改善生活,奶奶说她现在每天的日子都十分充实。而对于当地的年轻妇女们来说,目前大部分基本上都以在外打工为生,但是考虑到总有一天要回到家乡,落叶归根,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这个项目后,主动与平台取得联系,在外面接单,之后把成品寄回来通过依文集团提供的这个平台将成品卖出换取收入,为将来长远考虑。

充实的一天里,队员们学到了很多。依文集团给了绣娘们这个平台,让她们能灵活地选择订单,用从小就学会的技艺改善生活,同时把这精美的少数民族刺绣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一举两得。

2018年7月7日,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赴黔滇湘三地调研绣娘脱贫状况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开展关于绣娘如何通过喜绣纺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的实地调研,采访了绣娘以及喜绣纺的负责人等相关人员并且进行了问卷调查,收获颇丰。

当天上午,队员们租车骑行前往喜洲镇喜绣纺。几十公里的骑行,路途遥远崎岖,身体的疲惫却远不及精神的满足。大理不负旅游胜地的美名,环着洱海,遥望苍山,几个小时的跋涉队员们终于抵达了喜绣纺。在这里队员们通过与负责人和绣娘们的交流了解到喜绣纺和绣娘们的基本状况。

走进喜绣纺,入目的便是阳光下泛着光点的蚕蛹,负责人告诉队员们,这些蚕蛹晒干后抽丝出来的蚕丝线是这里刺绣用的主要丝线。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展厅,惊叹于那些繁复精致华美的刺绣作品,甚至可以称得上艺术品。人像、花草、鸟兽、山水,细节到位,栩栩如生宛如实物,队员们感叹作品精美的同时也被绣娘们高超的技艺所折服。由于无法拍照且笔者文笔不佳,那些作品的精妙之处无法仅仅通过文字向大家呈现。

通过和绣娘们的交流,队员们了解到从业的绣娘一般在17-25岁,这也是最佳的年龄学习刺绣。有别于从小开始学习的传统绣娘,她们没有专门教刺绣的部门,只是跟着老人们学习。在喜绣纺,开设有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刺绣,这里是像学校一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队员们了解到,这里工坊的绣娘基本上都是当地人,在学会之后就可以接单在家里完成刺绣然后送到工坊来展出,通过工坊卖出去,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至于绣品,是根据的订单要求来的确定图稿和配色的。绣娘的收入水平是根据绣娘个人的绣工和技法来区分的,绣工好的收入自然会高一点,至于年纪大、手脚不够灵活的绣娘,只能绣一些粗糙的成品,一天也就几十块的收入。在旅游业发达的云南,刺绣这个行业分量很轻,从业的人很少,基本上兼职为主。因为绣好一件成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产品卖出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长时间埋头刺绣,对眼睛和颈椎的损耗也很大。

通过采访喜绣纺的负责人,队员们了解到喜绣坊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因为外国人对中国的手工艺品都比较感兴趣,离喜洲不远的地方住了很多外国人,他们看到刺绣的作品,会带回国,送给国内的亲戚朋友,在自己的交际圈里把绣纺的产品宣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就会更多国外的订单通过email传给负责人,由负责人把这些订单任务分配给绣娘们,绣娘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擅长的技术选择适合的订单。但喜绣纺没有固定的销售对象和合作伙伴,因为刺绣作品比较贵,不是生活必需品。在海外没有固定的销售点,作品主要是根据关系网销售的。喜绣坊的课程也是根据订单要求的成品有针对性地设计的,销量好的绣品,也会多安排相应的课程。

通过走访喜绣纺,队员们了解到,喜绣纺这个平台尚不成熟,体系还不够完整,云南地区的刺绣行业不够发达,当地的人们主要从事旅游业,绣娘们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如果当地政府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将旅游业与刺绣更好的结合,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

2018年7月13日,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赴黔滇湘三地调研绣娘脱贫状况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湖南省长沙市湖南湘绣博物馆开展关于绣娘在博物馆支持下改善生活状况的实地调研,并对博物馆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收获很大。

当天上午,调查队员前往湖南湘绣博物馆,受到了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在博物馆内展开调研。烈日炙烤的烦躁和汗水浸透衣衫的不适在走进清凉的场馆,看到精美的绣品后荡然无存。

队员们有幸参观了原本仍然在闭馆的展厅,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双面绣厅,下层则是单面秀厅,展品主要用作销售。展厅不大,里面种类繁多,精致华美的展品却让队员们眼花缭乱,不仅有旗袍等精美服装,还有多种多样的创意衍生品。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旗袍是和梦洁合作的喜服,都是根据客户身形量身定做的,线上和线下均有销售,但因为手工绣品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下购买,“眼见为实”;而这些衍生品线上销售量较大,主要有扇子,车挂之类的小件饰品。市面上推出了一款指纹密码笔记本,博物馆主要负责笔记本封面的制作,封面的纹饰都是人工绣。还有一款带装框的蓝牙音箱,装框的其他部分是玻璃制品,中间的绣片露在外,采用了纳米技术将绣片镶嵌在玻璃中,使平庸的装框熠熠生辉。

湘绣作为四大名绣之一,与其他绣法不同之处在于配色大胆,大红大绿的色彩艳而不俗,一针一线尽显湖南人的热情,泼辣。湘绣的代表就是狮和虎,湘绣独有一种绣法,叫鬅毛针,这种针法就专门用来绣狮和虎的,因为他们的毛刚劲而又蓬松,用这种针法绣出来就是这种效果。虎头也是和真正老虎的虎头等大的,包括它眼睛采用的悬游针,由十多种颜色接成,看起来目瞪圆睁,一般一个绣品都需要十多种针法。博物馆的刺绣用的底料一般都选用绸缎,但近几年也有创新,以麻布为底料,所以它表现出来的形式都非常粗犷,包括用线和颜色。这幅作品则是两名大师的心血,一般会先设计画稿,然后进行审稿,通过之后再配线,然后拿到车间里进行刺绣,最后进行装框。所以一幅湘绣作品有双重艺术价值。在技术方面,负责人告诉队员们,针法的运用颇有讲究。最开始的套针就是一层层,一节节的显得较为死板,而参针则让颜色过度的非常自然而有层次感,也是最基本的一种针法,而动物的话一般会采用毛针,体现毛茸茸的感觉。乱针,也叫交叉针,一般的话用来做背景,表现它远近虚实的感觉,像远处的这些松树就是很远很虚,就用乱针表现出虚实的感觉,突出这个北极熊的主体来。山水也是队员们的经典题材,这种叫镘针,来表示远近虚实的感觉,近的话用色就要浓一些。这个“一马当先”和刚刚的“海狮和北极熊”都是同一位设计师李艳设计的,李艳老师主学油画的,来到湘绣所工作后,她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她所学的油画与湘绣所结合,比如国画大部分留白,但油画就有背景色,但在湘绣所,她就将两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了,马的毛发运用到鬅毛针就显得飘逸且有力度,就像一匹奔跑起来的骏马。

负责人还具体为队员们介绍了双面绣中的双面全异绣,那是在一块透明底料上,双面绣不同的图案,主要运用藏针隐线的方法,凭借巧妙的针法和精妙的图案成为了博物馆的销量代表。一般来说,至少有二三十年绣龄的绣娘才可能完成一幅比较好双面全异绣品,除绣龄外,绣娘自身还要一定的悟性才行,因为两面不同的图案几乎需要同时完成,相似的轮廓成型却呈不同的图案,其难度可见一斑。小的作品就需要八到十个月,同时也是要到一定资历以上了才能和相应的老师去学。一幅绣品惊艳了队员们的眼睛,负责人老师说,这幅作品绣的是凤凰的沱江吊脚楼,是异色绣,一面是春景,一面是另外不同季节的景。主要运用不同颜色,轮廓相近,用上极细的劈丝白线遮盖黑线,层层丝绣以呈现双面异色。

在销售方面,队员们了解到博物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店来推广绣品,不过线上展出的主要以小饰品为主。其他复杂的成品主要放在线下展出,通过三家直营店销售。博物馆的一些小饰品还获得了专利,价格不高但比较符合装修风格,在线上十分畅销一个是。博物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原创的画稿都会及时进行申报,然后才推广。

队员们了解到这里绣娘是一些湘绣前辈和湘绣博物馆的合作院校的学员所组成的。管理人员告诉队员们,80年代湘绣的传承面临危机,那时候前任馆长就签署了校企的协议,致力于培养了一批90后传承人,现在他们也就成为了这个手工坊的中坚力量。这里的与其他地方分散随意的工作环境不同,博物馆的绣娘们在一个统一集中的作坊工作,分为初中高三等刺绣车间,绣娘们在这种相对安静的环境中独自或合作完成绣品。初等车间基本是90后的年轻绣娘。湘绣博物馆遍寻湘绣大师,在完成精致的作品同时,也为这些90后的年轻绣娘进行技艺上的辅导,使湘绣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