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吃饭,用淘宝购物,家人问我,‘你变中国人了吗?’我没有,我还是个外国人,但我的的确确发生了改变。”
6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来自经济学院的国际学生代表科小壮(美国)着重谈到了中国、华中大和经济学院带给自己和其他国际学生的变化。他说在华中大,我们逐渐适应了变化,有了新朋友、新爱好,学到了新知识,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希望大家不要拒绝变化,要拥抱变化。我们都将是新的华中大人、武汉人、中国人。毕业后的科小壮留华工作,实现了个人的“中国梦”,也将迎接新的改变。
2018年6月,经济学院共有31名国际学生顺利毕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毕业生。
孙雅:筑起中意之桥
大方爽朗的言语,迷人热情的笑容,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首位意大利国际学生孙雅,在这里找到她的兴趣,用热爱去搭建中意交流之桥。
孙雅在中学曾学习过中文,并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兴趣。三年前,为了重拾她忘得差不多的中文,孙雅来到了中国昆明学习中文,也正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几位在华中大就学的国际学生。由于他们的倾力推荐,孙雅决定在华中大开启她的求学之旅。
在研究生两年中,孙雅研究的课题是意大利人的语言熟练度与移民的关系。由于孙雅曾在做过意大利语老师,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她来说非常实用,因为它可以为她曾经的工作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孙雅对她的导师舒扬老师也赞不绝口,她非常喜欢导师只给她指明研究的方向却不手把手教她研究的教学方式,她认为她的导师给了她非常大的帮助。
谈及未来的安排,孙雅打算先在武汉工作一年,然后接着申请华中大的博士,并继续研究她十分感兴趣的课题--语言熟练度与参与工作、挣钱的关系。孙雅希望帮助更多的意大利人在中国找到自己的事业。
(记者 方美琪)
乔哥:我会想念这里
来自利比里亚的Joe Garmondyu Greaves,给自己取了一个接地气的中文名字:乔哥。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这个夏天,阳光和豪气的男孩终于为自己的异国求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6年,乔哥读完利比里亚大学后,申请国外大学时,他收到了在华中大学习的朋友的推荐。这是他第一次了解这所中国的大学。尽管那时他对华中大的了解并不深,但经过查阅相关信息后,还是果断选择了华中大,成为2016届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数量经济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就这样,带着满满的期待,乔哥踏上了中国求学之旅。
来到中国后,他直言“开始时因为中国的偌大的建筑和复杂的交通感到迷惑过”,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适应了环境。他十分肯定学校的环境和同学。他说:“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有着特别且优秀的文化,这儿的人都十分安静,他们从不夸耀,沉着、努力且专注。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他特别提到难忘的中国美食,毕竟学校的食堂口味十分丰富。
两年,说快也快,乔哥最舍不得的是他的研究生导师:魏杰老师。与魏杰老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乔哥回忆道,见到魏杰老师的第一天,他首先得到了来自导师的一个问题——你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让他反思,让他重新思考他未来要走的路。因为基础不太好,勤奋的他便天天跑向图书馆,看了许多专业书,自学了很多课程,还在相关软件学习上花了功夫。终于,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下,乔哥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了两篇论文。
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签证到期,他即将回到祖国。离别之际,乔哥表达了他对华中科技大学和经济学院的感谢,他表示他将继续他的学业,争取能取得博士学位。为他的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范亿)
王蜜:我热爱这所学校
来自波兰的女孩王蜜与华中大结缘是在2014年,她所在的大学(Poland- Rzeszo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与华中大有交流项目,在短短一年的交换时间里,王蜜爱上了华中大,并决定申请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的硕士学位。
来到华中大后,王蜜感叹于这所学校对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气度,“这里有广泛多元的学生交流项目,我在这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喜欢这丰富多样的活动,“尤其是每年的新年联欢晚会,大家团聚在一起庆祝,这种美好的感觉将是我最难忘的回忆之一。”感激她的硕士导师邱慧芳老师,“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她总是给我帮助和建议。在学习之余,她还帮助我了解这的环境,让我适应这的生活,帮助我在中国安顿下来。”王蜜认为除学业之外,好朋友和好老师是这所学校带给她的更重要的东西。
硕士毕业后,王蜜打算回到波兰,多腾出一些时间陪陪家人,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工作中,“最好将波兰和中国在生态产品领域的国际贸易联系起来。”能够常来中国,常回这所她热爱的学校,是王蜜对未来最简单的期盼。
(记者 符韵)
冯楠楠:喻园两年,收获万千
明亮的眼神,灿烂的笑容,清晰的语调,严谨的表述……面前的女孩来自塞拉利昂,她于今年六月,在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业,并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国际毕业生。冯楠楠,这位年轻的非洲女孩儿,接到采访邀约后欣然应允,并在采访过程中,向我娓娓道来了与华中大、与经济学院的两年情缘。
重重挑选,喻你相遇
中国高校如此之多,塞拉利昂的国际学生也是遍布全国,冯楠楠是如何决定在华中大度过两年硕士攻读生涯的呢?她回忆道:“在递交申请之前,我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几所初步选定的学校的详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华中大,并了解到它是在中国排名前十的高校,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即使在中国学生群体里,考上华中大都是令人艳羡的事情。”“华中大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她笑说。
那么,在华中大的44个学院里,冯楠楠为何选择了经济学院呢?她回答道:“经济学院开设的课程非常有趣,而且都是既面向中国学生,又面向国际学生的。”
基于多角度考量,冯楠楠抱着成为华中大一员的期待,递交了入学申请,并如愿被经济学院录取,正式开启了两年的喻园时光。
国度有界,温情无限
初来乍到之时,在饮食、气候、课程等各个方面,冯楠楠都感到了明显的差异。但她一直努力地适应,想尽快融入到周边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身边的同学、导师都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总的来说,学校整体氛围对于国际学生就是非常友好的,我身边的人们也都非常善良热情。在课业上,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帮助过我,我真的非常感激,也很珍惜这样的情谊。”在自己的不断调整和周围人们的帮助下,冯楠楠在校园里生活得越来越熟稔,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
与此同时,冯楠楠也从学校的学习氛围中受益颇深。“教授们讲授课程的质量都很高,相应地,也对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着我不断进步。我和导师也时常联系,我可以向她倾诉学习和生活里的各种问题,然后一起探讨。课堂互动也很频繁,让我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同学值得借鉴的思维和想法。”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在异国的这两年间,冯楠楠都感受到了学校、同学、导师的温暖与帮扶。她说,“周遭环境的支持和鼓励,是我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精进学术,磨砺能力
在这两年间,冯楠楠对于自己所接受的硕士学业教育有怎样的感触呢?毕业之际再回想,她将自己的感受概括为:“艰难却值得。”在她看来,硕士课程的难度、研究课题的深度,对她都曾是极大的挑战。她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甚至挑灯夜战,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然而,回顾当时付出了极大精力的学习历程,她却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当时多么刻苦,而是艰深繁杂的课程教会我的,该如何快速获取信息,对于一个经济现象该以怎样的角度去分析它……经历了严谨的学术教育后,我才发现,学院开设的高难度的课程对于提升我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华中大,是经济学院的魅力所在。”
冯楠楠更是表示,由于经济学院对于自己的发展进步起到的极大的促进作用,她非常乐意担任华中大经济学院在祖国的大使,向更多的本国学生宣传,从而扩大学校和学院的影响力。
谆谆师恩,莫失莫忘
对于所有的国际学生,导师在他们的国际学生涯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个话题,冯楠楠说,她最幸运之处,莫过于遇到了她的导师---左月华教授。她直言:“左教授是我遇到过的最优秀的导师。在异国他乡,她对于我的意义就和妈妈一样。她的热情与善良超乎我的想象。”这两年来,冯楠楠在左教授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撰写专业学术报告;在左教授的启发下着手准备自己的论文;她在期刊发表的文章,也曾向左教授请教修改建议。“能成为她的学生,简直是天大的福气。”褪去钻研学术时的严肃后生活中的左教授充满了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这更让她显得光芒四射。“左教授已然成为我追赶的偶像了。”冯楠楠如是说。
这个话题接近尾声时,冯楠楠更是特意拜托我,通过这篇采访稿对左教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表示真挚的谢意。师恩难忘,与左教授的师生情注定是孙楠楠两年国际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望未来,步履不停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对于未来人生有怎样的规划呢?冯楠楠表示,自己将尽力在中国找到工作以立足,如果不成功,便打算回国就业。她说,自己近期最大的愿望是,接下来的三年能留在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由于经济专业的就业面较为广泛,谈及职业偏好时,冯楠楠认为自己更加偏好学术型道路,目前的职业规划是博士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讲师。
喻园七百日,留下无数情。当我问起:“对于学校和学院的未来发展,你可否出谋划策”时,冯楠楠说,希望学校和学院秉承一贯的严谨标准,同时开设更多与国际前沿保持同步的专业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也能进一步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学子前来就读。
两年前的冯楠楠,带着对异国他乡的陌生感来到了1037号森林;两年后的她,褪去了青涩不安,在华中大、在经济学院的沃土里,成长为一名优秀、专业而自信的优秀硕士毕业生。祝福她的未来,铭刻着华中大的印记,走得更远、更精彩。
(记者 李思雨)
孙蕊: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这里
SaraRafiq,中文名孙蕊,2017届经济学院博士应届毕业生,来自巴基斯坦。
2012至2014年,她在经济学院陈非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数量经济学的学习,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一年后,她获得了国家提供的奖学金,拥有了选择去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众多国家的留学机会,但她还是选择了再次来到中国,并且依然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孙蕊说道,“因为我已经熟悉了中国以及华中大的环境,我读硕士的那几年,在经济学院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也是我读博士再次选择这里的理由。”
2018年,孙蕊顺利从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博士毕业。谈及未来的规划,孙蕊解释道,由于之前获得了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提供的奖学金,双方签订了协议要求孙蕊至少在祖国工作5年,所以她会在毕业后回到巴基斯坦,加入一所大学任教。
尽管孙蕊现在已经离开了华中大,但她说:“我喜欢这里,从老师们热心的解答到居住的环境,都令我难以忘记。”孙蕊会一直怀念这段在华中大学习的时光,永不忘记。
(记者 程韵绮)
这是2018届经济学院毕业国际学生的群像,他们将迈上国际舞台,拥抱变化与挑战,走向更广袤的世界,绽放属于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学子的光彩,他们的梦想从这里启航。
临别时,经济学院的国际学生们纷纷写下离别留言,再次回忆了他们在华中大和经济学院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