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21-05-27 11:34:34点击次数:

一、背景与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按照中央颁布的中国乡村振兴规划布局,2018年到2022年为乡村振兴的第一阶段,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

我们立足于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立足于由张培刚先生开辟的中国发展经济学阵地,吸纳和结合其他相关兄弟院校力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研究工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华中人”力量,发出“华中人”的声音。

二、指导方针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优势,注重突出特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通过开展农村的理论研究,培养高素质社会领域人才,探索建立一条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发展路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三、主要特色与优势

研究取向:立足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侧重中国农村工作的应用研究,为各级政府乡村振兴决策当好参谋。尤其是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政策性建议,以学术研究推动三农事业发展。

时代特征:实现中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提出的中国三农工作未来30年的发展主线,所有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都将围绕该主线展开,这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样也是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机遇,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作为湖北省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牢牢抓住时代机遇,为中国,为湖北,为解决三农发展难题,作出相应的历史贡献。

历史传统:由张培刚先生创立的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改造中国乡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过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在中国三农领域形成了巨大影响力。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亟待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张培刚先生的学术精神,丰富发展经济学内涵,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三农事业。

已有基础1)目前已成立“中国三农论坛”微信群,聚集了全国三农研究者500人,囊括了中国三农学术圈的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形成了较大的号召力和良好的口碑。2)成立了“三农调查”公众号,长期发布各种中国三农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社会评论,取得了社会强烈关注。3)三年来连续打造线下“中国三农论坛”学术会议,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牵头,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大学成功举办了3次大型学术会议,号召了来自于全国50多所高校几百名学者专家参与论坛,激发了学术共鸣,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在社会上形成了巨大影响。

四、工作内容

目前中国乡村振兴的研究院、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比较多,但是整体呈现出一种比较虚的结构组织状态。我们应该突破这种空对空的状态,从实事做起。从实起步,从小起步,然后做大,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渐发声,形成全国影响力。

第一,试点地区的建立:立足于湖北省,选择试点县和试点村,进行学校和基层的合作,记录、总结和服务县与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第二,研究工作的展开:通过试点县村进行现实情况调查,找准社会经济发展困境,进行总结和升华,提炼成学术问题,然后开展系列学术研究。

第三,调查报告的延伸:通过整理和研究,每个季度,或者每年形成一本调查报告,然后寄给各大相关高校、省政府、农业农村部等单位,扩大影响力。

第四,企业单位的融合:通过吸引企业融入中国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寻找企业进行投资,为研究中心开辟资金来源。

第五,学术委员会的筹办:联合中国农业农村部(司级干部、处级干部)、国际政策研究所(国际NGO组织,驻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浙江大学(一级教授)、湖北省农委和农业农村厅、相关企业代表,筹备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委员会。

五、自身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建立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一)突出公益,承担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公共作用,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科技水平,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准确定位,坚定发展步伐。我们的职责定位是承担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要遵循科学发展路径,依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三农事业建言献策。

(三)加强团结,形成发展合力。聚集华中科技大学不同学科力量,并吸纳其他高校三农研究单位,逐步形成学术研究合力,实现优势互补,齐心协力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发展壮大。

(四)完善管理,坚持依法运行。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政策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健全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六、学术交流

联合中国农业农村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各级政府相关农业部门,每年举行全国性中国三农论坛,与各单位建立良性、常态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格局,秉承“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华中科技大学校训精神,凝聚八方力量,共同促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发展,为全国三农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打造中国三农学术高端智库阵地。

研究中心人员结构

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陈志钢(IFPRI&浙江大学)、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郭红东(浙江大学)、黄季焜(北京大学)、黄祖辉(浙江大学)、金松青(密西根州立大学)、金文成(农业农村部)、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钱文荣(浙江大学)、史清华(上海交通大学)、钟甫宁(南京农业大学)、张建华(华中科技大学)

主任:杨进

研究成员结构由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三个研究方向组成

理论经济学方向:彭代彦、汪小勤、罗传建、李卫兵、陈楠、刘美玉子

应用经济学方向:邢菲、孙雅、张凯霞、杨咏文、田思、李在力、刘南江

管理学方向:朱东红、刘静怡、张文文、王欣怡、蔡晓雨、刘新宇、张绪详

特聘研究员(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崔宝玉(安徽大学)、范理伟(北京师范大学)、高鸣(中国农业农村部)、胡超然(四川大学)、李昊洋(上海财经大学)、梁海兵(兰州大学)、林本喜(福建农林大学)、刘西川(华中农业大学)、钱龙(南京林业大学)、仇童伟(华南农业大学)、阮建青(浙江大学)、唐轲(郑州大学)、王欧(中国农业农村部)、吴比(中国农业农村部)、伍骏骞(西南财经大学)、叶俊焘(浙江科技大学)、余江(武汉大学)、朱海波(中国农业科学院)、张瑞娟(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玉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张晓恒(华中农业大学)、张益丰(南京林业大学)、郑军南(浙江大学)、郑思宁(福建农林大学)、曹东(湖南工商大学)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