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苏乐)2019年5月26日下午,经济学院2019年新结构经济学讲座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如期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作了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现代经济学的反思与创新”的精彩报告,经济学院众多师生参加报告。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教授主持。
报告开始前,张建华教授对林毅夫教授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作了详细介绍,并表达了对林毅夫教授的热烈欢迎。林毅夫教授对张建华院长热情洋溢的介绍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指出,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是国内研究发展经济学的重镇,在张培刚老先生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希望通过此次讲座与经济学院一同推进相关理论的发展,用理论帮助国家更好的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林毅夫教授的报告分为五部分:
报告第一部分,林毅夫教授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目标是民富国强,1949-1978年的30年间,中国一直在为该目标不懈奋斗,努力推进工业现代化,但直至1978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84%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国内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进口占比5.6%,且出口产品中75%为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品。1978-2018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达9.4%,这一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贸易也迅速发展,且平均每年保持14.5%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出口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产品中,95%以上为制造业产品,中国由此也被称为世界工厂;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变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8年,总体经济规模为1978年的37倍,人均GDP达9608美元,超7亿人口摆脱贫困,为世界脱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增加在高速经济增长和高度对外开放中,中国实现了人类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三十年国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但中国仍未摆脱贫困,后四十年,中国却取得了奇迹般的成绩,从自身发展经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反思主流的理论思潮并进行理论创新便很有必要。
报告第二部分,林毅夫教授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世界上主流的经济理论。林教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主流的经济理论为马克思的经典原著如《资本论》,以及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上参考的经验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以国家的强力动员配置资源。二战以后,大多发展中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或半殖民地位,开始追求经济的发展。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是结构主义,其主要内涵为建议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中国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但工业效率极其低下,国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第二个阶段为1978-2018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时代。1978年,中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国际上主流的理论思潮为新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导致的政府失灵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效率长期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若要由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就要建立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制度安排。林教授将该理论所提到的制度安排总结为三点。第一,减少政府对价格的决定作用,由市场根据供求变化决定价格,进而引导资源配置;第二,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让市场发挥资源的配置功能;第三,因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财政赤字,因此政府应消除财政赤字,实现市场的稳定。以上三点总结而言便是华盛顿共识所谈到的市场化、宏观稳定化、私有化。
报告第三部分,林毅夫教授通过例举成功和失败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案例,说明了主流理论适用的局限性。林教授讲到,国际主流思潮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利用休克疗法将市场化、私有化和宏观稳定化同时落实,才能取得经济的发展,但1978年以后中国并未遵循主流经济理论,相反却采取了渐进双轨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补贴,同时允许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政府帮助其建立产业园和招商引资,通过实施“老人老办法”和“新人新办法”的双向举措,中国经济长期维持高速稳定发展。相反,采取休克疗法建立市场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基本都经历了经济的崩溃,危机频发,腐败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持续加大。从现代经济学的反思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在发展方面按照主流理论设定政策的国家基本都出现了问题,中国违反了主流理论却实现了快速发展。那么为什么这些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主流理论在解决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呢?
报告第四部分,林教授深度分析了当前主流经济理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新结构经济学产生的必要性。林教授认为,第一阶段的发展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建立现代化工业体系,但是该理论忽略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产业结构的内生性,而产业结构内生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禀赋结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资本密集型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时是毫无比较优势的,若要建立本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政府必须予以补贴,由此建立起的相关产业在开放性市场中毫无竞争力,这就是五六十年代建立的现代化产业被称为“白象”的原因。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效率极低,配套能力较弱,都是政府拔苗助长的结果。第二阶段的转型理论没有意识到扭曲的内生性。现代经济学多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作为暗含的结构,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将扭曲和产业结构的内生性引入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是必要的,接着,林教授例举了乌克兰由于私有化国防产业所带来的国防能力的衰退来论证了此观点。另外,林教授还谈到,现代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基本都没有认识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
报告第五部分,林教授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具体内涵。他强调,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产业结构是内生的,每一个时点上要素禀赋给定,这些禀赋结构决定了一国在某一发展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的产业结合一定的制度安排,便转化为一国的竞争优势产业,这种发展结构便是最好的结构。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实际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结构与结构间的关系。为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第一代的结构主义,故取名为新结构经济学。
最后,林毅夫教授总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的发展却有曲折,但也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的奇迹,照搬理论和经验一般是失败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特性和转型过程中的扭曲。各国转型和发展需要自己的道路,我们要以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以发达国家现象为理论基础的现代经济学。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就当下时事热点与林教授展开深入交流,如如何解决企业招工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错配问题、近年美国是否会出现经济危机、中部地区如何崛起等问题。
提问结束后,张建华教授对林毅夫教授的精彩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本次报告作了简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