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张培刚林少宫著作赠送仪式举行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9-05-09 08:39:44点击次数:

5月6日上午,文华学院“张培刚、林少宫著作赠送仪式”在文华学院行政楼举行。

仪式由文华学院刘太林常务副校长主持,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培刚先生夫人谭慧女士,林少宫教授长子林子美先生,基金会监事、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江洪洋书记,基金会副理事长徐长生教授,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姚遂老师,文华学院刘献君校长、程红副校长、邓华和校长助理以及部分师生一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仪式开始,与会人员观看了湖北电视台录制的《荆楚名家张培刚》视频。

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张培刚先生夫人谭慧女士在讲话中,简单介绍了张培刚先生求学经历及坎坷的、坚持不懈的学术人生。她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张先生一生对工作、对学问一贯严谨认真的精神,能接上张先生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为我们的国家多做实事、多做贡献。林子美先生在讲话中回忆了父亲林少宫先生的求学及工作经历,及其对我国计量经济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江洪洋书记在讲话中,介绍了文华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特别是经济学院的深厚渊源,这次把张先生、林先生的著作捐赠给文华学院,既是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交流,也是对文华学院近年来在取得的巨大教育成就的肯定。

文华学院刘献君校长代表文华学院对谭慧女士、林子美先生的捐书表示了感谢。此次赠书活动,不但为文华学院送来了两位大师的作品,更是送来了大师的治学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指引。

谭慧女士此次捐出的张老书籍包括《农业与工业化》中英文版、荆楚文库《张培刚集》、《新发展经济学》、《微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学海扁舟-张培刚学术生涯及其经济思想》及《张培刚先生画册》。林子美先生此次捐出的林老书籍包括《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第四版)》、《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上下册、《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学生习题解答手册》。

谭慧女士在赠送仪式上讲话:

刘献君校长,文华学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走进美丽的文华学院,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举行张培刚先生著作捐赠仪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年。70年中,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里,中国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这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的GDP已稳居世界第二。国家实力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要真正步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还任重道远,仍须继续努力。

为了推动我国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传播,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理论,1992年我们成立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基金会的理事长是张先生的学生,现任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巴理事长要我转致,他向文华学院全体师生问好。 今天,我代表基金会向文华学院捐赠张培刚先生著作。借此机会,简单地介绍下张培刚先生其人。

张培刚先生1913年,也就是106年前,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就随家人放牛、砍柴、插秧、割谷等劳动,亲身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农业劳动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志愿要为改善农民生活、改进农业耕作寻觅一条出路。二十世纪初叶和中叶,国内军阀年年混战,外侮日亟,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益炽,“五七”、“五九”、“五卅”国耻接连不断。先生常常自问: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近百余年来,为何屡受欺凌,任人宰割?这种民不聊生、民族危亡的情景,日益促使他发愤读书,从无懈怠地探索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途径。可以说,这是先生日后形成的人生观和学术观的最早根源。

他15岁初中毕业。寒门子弟,家里无力供他继续求学,他没有高中学历,直接考入设有奖学金的武汉大学经济系,读了一年半预科后进入本科学习。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选送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农村经济调研工作达6年之久。撰写了由商务印刷馆出版的三本著作和发表了40余篇论文。当时,张先生所处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国力极为衰败,受列强欺凌极贫极弱的时代。他们那一代有志之士相继走出国门,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寻求救国图强,探索变革和通往现代化的路径。1941年他考取清华公费留美,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在这所学术殿堂,他受到学术的熏陶和大师的教导,视野开阔,学术升华。当他面临博士论文选题时,他想到战后中国必将面临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一复杂而迫切的任务。遂将“农业与工业化”作为论文题目,全神贯注,极其认真地,终于在1945年10月写成《农业与工业化》英文论文稿,当年他32岁。这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系统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专著,是一部探讨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国家,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张先生本人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该书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并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85卷,1949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69年美国再版。中文版于1984年由华中工学院首次出版。张先生说:“读书使我获得知识,但是,如果没有我青年时期在农村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受,没有我大学毕业后走遍国内数省,先后六年的实地调查,特别是如果没有一颗始终炽热的爱国之心,我是写不出这篇博士论文的。”

他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后,受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亲自到美国邀请,张先生回国任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1948年元月,他又被聘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仍兼任武大经济系主任。在联合国工作一年后,他考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必将走向工业化,毅然辞去联合国职务,放弃个人的荣华富贵,并婉言谢绝导师布莱克和厄谢尔要他回哈佛大学教书的两次来函邀请,放弃了可获得更高学术成就的机遇,他怀着满腔爱国热忱,报效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再次回国,回到珞珈山,继续任教于武汉大学。可是始料未及,1952年他却被调离武大,下了讲台,负责华中工学院的建校事务工作。如今具有规模的华工校园,山上碧绿葱茏,山下高楼栉比、马路纵横、绿树成荫、桃李争妍、桂花飘香,无不凝聚了张培刚带领首批基建职工,在当年光秃秃的喻家山下的田野荒坡,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滴滴汗水。有评论说:“当年张先生选华工校址于荒山野岭、杂草丛生、乱坟遍地、深夜狗吠狼嚎的关山口,那是一块高地,防洪、防涝,还考虑到校园扩展。这是张培刚先生的智慧恩泽后进”。

文化革命中他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判、挨斗,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1978年,当文化革命结束,张先生早已年过花甲,其智慧与锐气已消磨殆尽,但尚留有一股牛的韧性。家国情怀,无怨无悔,他以老牛奋蹄的精神回到阔别30年的学术界。继续研究发展经济学,站上讲台,培养人才,并忍辱负重辛劳地创建经济学院。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他做《大家》节目,他曾总结自己坎坷的学术人生说,自己是这样看待人生的。认真,但不能太认真;看透,岂可全看透,但必须有所作为。此处说的不能太认真,是指对个人的得失不必太认真。他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一生对工作、做学问是一贯严谨认真的。

张先生于2011年11月23日逝世,享年98岁。他逝世前曾留言,自己蹉跎整整30年的盛年,一生没有做什么事,只是写了一本书《农业与工业化》和一篇文章“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如此而已。有愧于时代和国家,他把希望寄托于后来者。国家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所以希望我们文华学院1万4千多名莘莘学子们胸怀爱国大志,勤思好学,努力拼搏,纵情书写自己和中华民族的华美篇章!

今天,我把张先生的著作捐赠给文华学院,希望你们能接上张先生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共同为我们的国家多做实事、多做贡献。

为什么我们把文华学院作为张先生著作捐赠的首选单位,因为文华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创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在我国独立学院中位居前列,成绩斐然。尤其是刘献君校长,大力提倡个性化教育,极大地推动了文华学院的教育发展,令我们十分敬佩,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文华学院的校训是“博学笃志,本立道生”,在此,我真诚祝愿文华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院发展之路,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