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鹃)2019年1月,《经济学动态》刊发了我院张建华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开发区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的研究”。其博士生谭静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宏观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动力迫切需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并获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及其生产率的因素较多,在中国转轨经济的特色背景下,各种体制性因素在企业生产率的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开发区是中国最典型的区域导向型产业政策,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已有研究倾向于认为开发区政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发展质量好坏,关键还要看生产效率。企业是提升效率的主体,开发区政策能否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如何促使开发区政策发挥积极的“生产率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开发区政策经济影响的认识,更有助于探索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般而言,政府会从制度供给、法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优惠等方面建设开发区。创新活动是企业生产率最重要的来源,具有投入高、个体风险大、周期长并且失败率高的特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创新活动存在融资约束、具有正外部性等异质性特征,企业创新还面临着激励不足的问题。该论文认为,理论上开发区主要通过“政策效应”、“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三种渠道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而生产率产生影响。而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效应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例如,开发区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的特征和政策目标的不同会导致开发区作用效果的差异;不同企业由于发展特点和资源需求不同,同样的开发区政策对其可能产生异质影响。该论文重点从外部环境因素、开发区特征和政策导向、企业特征三个维度对开发区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拓展性讨论。
在此基础上,该论文利用2000-2016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以此期间新设立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首先评估了开发区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开发区政策有利于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但开发区对区外企业未体现出溢出效应。接着,从多个维度展开了异质性分析,试图揭示影响开发区政策发挥积极效应的影响因素或前提条件。他们发现,从外部环境来看,相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更大;政府效率在开发区政策的生产率效应中发挥了积极的调节作用;所在地区要素市场发育越不完善,开发区对市场机制缺失的弥补作用越明显,表现为对企业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从开发区层面的异质性来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次之,其他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省级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未表现出积极效应;“成熟型”开发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比“成长型”开发区显著。企业异质性方面,开发区政策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初创/成长期企业从开发区政策中获益更多,体现了开发区的“孵化器”功能;开发区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的影响则不显著;企业资产规模在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该论文还检验了开发区政策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开发区主要通过“政策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竞争效应”不显著。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张建华教授团队提出中国开发区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导向和转型升级;树立开发区的标杆意识,强化标杆效应;强化开发区的“集聚效应”以及“竞争效应”,促进企业长效发展等政策建议。
该论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编号17VZL002)资助。
《经济学动态》官方公众号于2019年1月对该文作了推送。
论文链接:http://www.jjxdt.org/Magazine/?Yea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