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深化主流对话——巴曙松教授主持的专题研究报告“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英文版,在APEC秘鲁会议发布
11月18日,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的研究团队与宜信公司、《哈佛商业评论》推出的权威白皮书《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报告(以下称“报告”)英文版,在秘鲁首都利马的2016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期间发布。
该报告集研究者多年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思考,报告从政策层、监管、技术以及商业操作等4个维度,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理清了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在普惠金融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阐释了普惠金融在国民经济中日益上升的重要作用。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 system)的概念缘起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05年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作为传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的发展,普惠金融将终极目地定位于“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它更强调现代金融发展对于弱者的包容和覆盖。体现出了金融发展以人为本的更高追求。
自普惠金融诞生以来以来,该金融模式在全球各国发展迅速,世界各国大多采取了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支持方式,目前全世界专门为落后地区而设立的金融机构数量已经达到近千家,其中40%在拉丁美洲,非洲更是几乎每个国家都成立了专门扶持区域开发的银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庞大的金融市场需求和独特的金融市场环境。作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阵地之一,中国的普惠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走出了一条值得回顾与思考的道路。此次秘鲁APEC会议分享给各国政要的《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作为第一本介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英文白皮书,正是对中国普惠金融过去十年的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之作。它通过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成就,成为连接中国普惠金融和世界的媒介与桥梁。
本报告主编者巴曙松教授一直致力于东西方的学术交流与沟通,早在20世纪90年代,巴曙松教授就成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银行巴塞尔协定的权威学者;进入21世纪后,巴教授更是全力推进东西方的学术对接和对话。他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向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理论观点,但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中的经济学家,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总结中国教训,探寻中国模式,寻找中国路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一方面,我们具有充分的话语权。他希望能够为推动中国的经济科学的研究从跟随型向对话型转变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巴教授在这一方面着力甚著。2013年,他主持了皮凯蒂巨著《21世纪资本论》的中文翻译工作,其2014年为所写的《在新的全球环境下重新思考财富分配——主持翻译<21 世纪资本论>中文版的一点思考》一文(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六期)更被于近期获选《世界经济年鉴》2015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2014年最佳中文论文TOP10”。《世界经济年鉴》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是我国世界经济领域创刊最早的国家一级权威性年刊。
2016年,巴曙松教授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除了出版了《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技术驱动变革》向世界介绍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之外,由他和杨现领博士所著《房地产大转型的“互联网+”路径》(中文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英文版:“Internet Plus”Pathway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roperty Sector(2016年9月由Springer出版发行)也因为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正面临的根本性变化,而被第一财经评为“2016年度金融书籍”之“年度双语金融书籍”。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