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新闻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三期 张平: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理论、证据和政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7-03-12 11:36:28点击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黄轲)3月9日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张平做客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第二十三期,进行题为《增长与结构转型的理论、证据和政策——中国的实践》的报告。

张平首先对结构主义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他指出,早在H.钱纳里等人1986年出版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就对后发国家的增长有一整套的总结,并概括了五个定律。在此基础上,张平重点讲解了他对阶段论假说的研究。他认为:经济存在不连续性,当经济发展中存在巨大异质性部门时,阶段性发展不可避免,难以达到均衡;而这种非均衡的结构性发展往往在现实中体现为“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战。

从理论出发,张平结合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经济增长过程的结构转变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现实探讨。他指出,目前中国经济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服务化”特点,中国服务业的占比已经超过50%,但他却并不认为这一比例比例越高越好,实际上,就服务业本身而言,也面临结构升级的重大调整。例如目前服务业的结构还是比较初级,剩余劳动力主要漂移到生产率水平不高的建筑业以及一般服务业里,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比较低。因此,张平提出中国应该发展知识性服务业,这种高端服务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而目前的现实却是中国的知识性服务业发展得不够如人意。因此,中国现阶段的服务业占比提高并不能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今年的统计数据中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去年反而下降了0.7个百分点,这更雄辩证明了服务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政策研究部分,张平对中国阶段性特征与增长路径进行了讨论,他指出下凹增长路径是不可持续,经济必然进入“新常态”。他在对比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改进,特别是要结合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由此,他进而给出了关于经济结构服务化转型的相关建议:1、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规模效率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点,经济增长需要推动从工业转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2、要把握知识服务业的特征,经济增长要从单纯的投资驱动转型到提升与广义人力资本提高有关的消费活动(新要素)中来;3、技术引进、技术模仿等方式要努力转化为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高级化;4、城市从工业处理中心转变为生产服务进行要素配置提高效率的网络中心。

在互动环节中,经济学院教授汪小勤就两个问题跟张教授展开了交流;一是结构性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后发国家是一个问题,对发达国家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些亚洲新兴经济体例如四小龙国家他们也没有这么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所以结构性问题是否是一个后发大国的问题?其次,为什么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显得如此的突出,与其说结构问题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口实,是否更应该说是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了今天如此严重的结构扭曲?张平指出,其实亚洲四小龙也是经历了结构问题,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小,很容易就通过“吸尘器效应”就完成了结构转型。而中国这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因此,中国的结构性问题确实有其发展中人口大国特殊性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后发国家本质上不是有无结构性问题,而只是表现的程度或者解决的难度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对于政府干预与结构性问题之间的关系,张平认为,应该结合阶段论来看待政府干预的作用。客观来看,政府干预对早期赶超阶段是有效率的,或者可以至少说政府的干预成本被增长红利覆盖了,但是如今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对多样化的需求,政府干预确实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成本,这需要我们更审慎看待政府的干预。张平还回答了其他师生的相关问题。

此次讲座由张培刚发展经济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院长张建华主持,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教授王少平,汪小勤,宋德勇等老师和经济学院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

张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曾参加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交办课题、社科院重点课题、以及多个国际学术合作项目。出版专著两本,主编和参与出版著作十余本,在《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1995、2005、2007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近年来,张平教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