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陶相飞)2017年6月9日,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高层论坛在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顺利举行。
本次会议的嘉宾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杨瑞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郑振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余淼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原院长、教授冯根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李长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顾国达,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郑江淮,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曾国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陈晓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教授龚强。
会议由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院长张建华教授、副院长欧阳红兵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生导师代表参加了会议。张建华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请各位专家围绕以下问题畅所欲言:从国际来看一流学科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关注的动态?如何来保障一流学科建设?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并请各位嘉宾给我院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杨瑞龙认为经济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重视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海归老师队伍;第二,要做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给予本土老师接触国际前沿的机会,同时海归老师也要加深对中国问题的了解;第三,要做到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手抓,二者同等重要,不能顾此失彼;第四,要合理设置大学课程,增加基础性课程、减少无用课程,要实行课程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郑振龙谈了厦门大学的一些经验,他指出要合理、严格制定培养方案,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不同的学科特性不同,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该存在差异;其次是实行良好的管理措施,处理好海归老师和本土老师的关系。与本土老师相比,海归老师在学科工具和方法上具有优势,但是未必能看清中国问题,因此海归老师和本土老师形成合力很重要;最后是研究团队的组建,他认为要鼓励不同的老师合作研究,促进共同进步。
余淼杰主要谈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问题。他指出必须严控学生的质量,在学生的选拔上、培养上都要实行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在学科建设上他分享了北大的几点经验,第一是实行民主的管理作风;第二是实行教研分工,有的老师专门负责教学、有的老师专门负责研究,这样能节省时间、人尽其才;第三是加大与国际名校的交流和合作。
冯根福、李长英、曾国安指出了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冯根福指出当前一流学科建设的参照系还比较模糊,存在着不明确的问题;另外一流学科与国际化存在什么联系、海归老师与本土老师的协调问题、一流学科建设与国家的导向关系、科研成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李长英认为高校研究的全面与特色如何处理、科学研究是要追踪国际前沿还是要关注国内问题、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分化问题,这些都亟需解决。曾国安指出,当前理论经济学研究存在着中青年断代问题、学校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对理论经济学支持力度不大、理论经济学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学生质量下滑严重。
顾国达、郑江淮、陆毅、龚强、陈晓阳等先后发言,介绍了本单位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都谈到了优秀人才的引进问题,特别是海归老师的引进。他们指出,给予海归老师优厚的待遇很有必要,人才的引进需要唯才是举;同时也要为本土老师提供一个和海归老师公平竞争的平台,解决海归老师和本土老师的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