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张鹃)日前获悉,我院王少平、杨继生、孔东民、李昭华、钱雪松5位教授分别牵头的研究成果获得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王少平教授与其博士生孙晓涛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中国通货膨胀的相依性周期”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对我国通胀率、农产品价格和M2三个变量相依性周期的检验与分解表明,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在很大程度上为"圈地"等导致的粮价波动以及诸如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效应。因此,将现行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改革为粮食生产保护价与销售保护价,将减弱粮价等因素对农产品价格和通胀的冲击强度。农产品价格与通胀率和M2的周期弱相依,M2与通胀率的周期强相依,它们周期成分的交点形成"梭形",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在抑制通胀和促进增长之间交替转换。在农产品价格周期处于基本平稳时,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其扩张幅度应以M2的相依性周期成分扩大至1.5左右为宜;在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或者周期成分的上升期,应以抑制农产品价格为先导,刺激经济增长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宜延缓至农产品价格周期处于平稳或者下行期,再予以实施。
杨继生教授与其博士生徐娟、吴相俊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的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测度模型,借以分析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引发的环境和社会健康问题。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环境污染成本约占实际GDP的8%—10%,而且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弹性为1.66,显著大于1,表明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在总体上降低了社会健康水平。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社会意识和法制等社会环境因素对自然环境污染的遏制作用在2008年以后较之前显著弱化,显示了强化环保法制建设及社会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孔东民教授、代昀昊博士后与博士生李阳在《管理世界》上发表的论文“政策冲击、市场环境与国企生产效率:现状、趋势与发展”,获得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获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来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衡量企业生产效率,并从制度改革与市场环境的视角,深入考察国有企业相对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以及动态趋势。具体而言,我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国企生产效率是否有相对外企(包括港澳企业)存在追赶特征,以及该现象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国企生产效率虽然一直低于外企,但确实有显著地逐年追赶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国企改革政策效应带来国企内部治理的完善和代理成本的下降;第二,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国企TFP的追赶。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提升企业效率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李昭华教授与其研究团队的获奖成果由2013年、2014年发表的四篇论文组成:《中国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李昭华,傅伟,《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9期;《产权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以南北贸易为中介变量的影响机制分析》,李昭华,杨林燕,《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2期;《中欧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基于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 方法》,李昭华,李璇,《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3期;《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李昭华,傅伟,沈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3期。
本系列论文运用产品用地矩阵(PLUM)法测算中国与美国、中国与欧盟双边货物贸易内涵自然资本流向,拓展出IO-PLUM法,测算中国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流向。引入南北贸易作为中介变量,采用中国等56个发展中国家2002—2008年面板数据,考察不清晰和不稳定的资源产权制度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
在中美双边货物贸易中,中国实际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 美国的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美国用实际用地换取中国的碳汇用地。
在中欧双边货物贸易中,(1) 中国进出口贸易所获得的货币资本利益以生态资源的流出和环境污染加剧为代价。(2) 中国的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但实际用地EF贸易条件恶化。 (3) 中国第一产业的收汇EF成本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付汇EF收益均在逐年下降。
在中国总体进出口贸易中,(1) 除农林牧渔业外,中国28个部门的进出口贸易内涵实际用地EF均为净出口,加重了中国的生态资源负担;所有29个部门的进出口商品内涵碳汇用地EF均为净出口,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2) 中国进出口商品的收汇EF成本不断增加,而付汇EF收益不断减少。
不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有直接正效应;南北贸易是不完善的产权制度导致生态资源贫瘠化的中介变量,即不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南北贸易对加剧生态资源贫瘠化产生间接正效应。
本系列论文的贡献为:
(1)在PLUM方法中,构造可以用于计算的贸易量矩阵、产品用地转换系数矩阵、用地等价因子矩阵,并建立n种进口或出口商品的EF值的矩阵算式。
(2)将投入产出IO法与PLUM法相结合,将其命名为IO-PLUM法,利用PLUM方法计算中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进出口贸易直接占用的各类用地,为IO法在生态足迹测算的应用中从产业层面拓展到部门层面拓展出新的方法。IO-PLUM法不仅应用于中国的总体进出口贸易测算,而且应用于中国与欧盟等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测算。
(3)定义出口贸易的收汇EF成本、进口贸易的付汇EF收益及EF贸易条件,为国际贸易内涵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构造符合国际贸易学研究范式的指标。
钱雪松教授与其研究团队撰写的系列论文“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效率问题研究——基于融资歧视和内部人控制的一般均衡视角”(《会计研究》)、“股权关联影响了企业间信贷价格吗”(《金融研究》)、“委托贷款操作机理与金融风险防范”(《改革》)、“信贷热潮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等论文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就企业资本配置而言,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资本配置机制:由企业管理权威实施的企业内部资本配置和由商业银行、股票市场等外部资本市场实施的企业间资本配置。但关于企业内外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理、两者的联系互动及效率含义等重要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现有研究在指导实践上还存在不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我们结合当前经济制度背景,突破现有研究框架和方法的局限,基于企业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分类思路,系统研究我国企业资本配置问题。
系列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包括:
(1)利用独特数据考察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理,首次从借贷价格、期限等微观条款层面比较企业内外部资本配置机制,揭示出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信息优势和治理违约行为的便利,这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2)从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切入探讨外部资本市场运作的风险,剖析信贷热潮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强调避免持续期较长信贷热潮是提高银行稳健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3)从企业内外部资本配置机制的联系互动切入,构建涵括两者的一般均衡资本配置模型,引入融资歧视和内部人控制因素考察企业资本配置问题,强调为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要理顺企业内外部资本配置运作,促进内外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以充分发挥两种资本配置方式各自的优势。
本研究在思路、模型上的突破创新拓展了企业资本配置问题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推动学术界对落后国家不完善经济制度背景下资本配置这一尚未定论问题的研究,为企业有效运用内外部资本市场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完善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近年来,经济学院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评奖申报工作,学院领导在成果申报前充分动员,积极组织学院内部预评审,最终确定上报成果,提高成果获奖的命中率,在众多科研成果申报中取得了优秀成绩。